《“微学术”书系:不舍国学》:
魂将出游时,被叫唤一声回过神来一样。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叫魂数次,终将离去。二是断气后,亲人还要上屋顶,向西北方挥动逝者衣服,招唤逝者,此为“招魂”。其后再是人葬,头七,三七,五七,等等。逝者离时,须门窗打开,让魂出屋,否则屋里据说会闹鬼。鬼在天地中不会马上消散,古人以为肉身在,鬼魂即不散,所以怎样保护好肉身,便成了专门的需要,这便是风水的由来了。
入土的肉身究竟如何,也无法时常开棺看,后世便演化为神位,从子一父~祖一曾祖~高祖,有五代。由子往下,又有四代,合起来便是九代。这九族内也就算是亲戚,其外便是同宗了。往上的四代中,新增一代,便取下一代,鬼魂也就彻底消散了。鬼魂在,后人便需定时侍奉,不侍奉,鬼魂便成了孤魂野鬼。活人怕孤独,鬼魂大概也是。古人强调,事鬼如事人,祭神如神在,要诚敬。当祭者诚敬时,逝者的精神便会与之感通。去那边世界的人,都没回来过;在这边世界的人,又都没去过。所以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谁也不知道。只是看到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这么做,区别只在形式上的增减;只是我们在这么做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做,或者也没想。也许,这就是文化的特征之一吧。
在传统中国,除了四柱八字外,传递人的生命信息的,主要还有相术,以及许多衍生,如称骨等。以相术而论,与传统医学的“望”诊法也有关。其核心观念,就是认为人的信息可由人的表象获得。但相术似乎也认为人的表象是变化中的,就像命运一样,所谓“象由心生”,“象随心变”。这里,内在的“心”成了关键。那么,古人所谓的心,又是什么呢?孟子讲:“心之官则思。”心是一个器官,属于体魄,阴气。换成今天的话,心就是大脑。心的功能就是整个精神活动,即阳气的发用,即魂。象随心变,意味着人的精神对人的生命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从观察中可以发现:许多长寿者介绍的经验,五花八门,几乎没有共同性可言,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精神的乐观豁达。所以古人相信,养生在养心。养心之术很多,归根到底,仍在阴阳二气之平衡,即“养气”。阴阳二气平衡,那么人就能逐渐老去,“得享天年”。是否得享天年,最高的标准大概就在“无疾而终”吧。现在大多数人要看病吃药动手术,折腾到死,可谓不得好死。古人以为,看病吃药,已属下策,《黄帝内经》讲,不治已病,治未病。故中医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不生病,即固本祛邪,而不是治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