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
未来小说:为何在晚清繁荣?
跟着贾宝玉论“自然化”与“露迹”
从张岱观《燕子笺》说“批评产生意义”
智性的雨:读卞之琳
重新发现一位诗论家:邵洵美的诗歌批评
何必为一把小葱单独走一次人生?
李安宅与中国最早的符号学著作《意义学》
仪式的黄昏:读白先勇的怀旧小说
小聪明主义
死亡诗学:访顾城
静静的海流:海外中国诗人
艺术“虚而非伪”:串读《管锥编》说“艺术真实”诸论卷
外国文学评论
父辈的朋友:新批评派
说布斯:读《修辞的复兴》
这个游戏的名字是人性:读懂艾布拉姆斯
读奈保尔《河湾》:谁能为他辩护?
肯明斯:大胆出诗人
问那些被诅咒的问题:读克里斯蒂娃《诗性语言的革命》
大学才子今何在?
读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日军集中营的历史与小说:读《太阳帝国》
难得一双“中国式眼睛”
书评集
面对后浪的前石:序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中文本
艺术的原罪?读凯里论贝内特
看过日落后的眼睛:读沈奇诗
那不是:读邱振中的诗
论黄平:新理性批评的精神世界
面具与秩序:读张淑萍剪纸研究
正当中国人需要主体性的时候
评颜小芳《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农民主体性》
翻译要谈,不翻译更要谈:评熊辉“潜翻译”概念
爬行的身体才能飞翔
序李自芬《小说身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特殊视角》
我猜“英国病人”的心
序刘丹《后殖民视野下的翁达杰小说研究》
观者为王:评云燕《认知叙述学》
从那边,谈那边:读崔莹《访书记》
又一个轮回在开始:评王小英《网络文学的符号学研究》
“非家”之岛——华人作家寻找身份之道
肖淳端《立史安身:英国华人文学历史叙事研究》
自序与前言
爱上形式:《必要的孤独》自序
窥者所见:《窥者之辩》自序
《西出洋关》自序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自序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新版前言
后记 愧对半生:为学术生涯四十五年
——赵毅衡答《符拓邦》网站记者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