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生态视知觉理论的哲学意蕴与建筑应用/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
0.00     定价 ¥ 50.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8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1734127
  • 作      者:
    作者:王晓航|责编:王芳//刘振军|总主编:陈凡//朱春艳
  • 出 版 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对吉布森生态视知觉理论中所建构的视感觉系统和视觉控制移动规则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切实结合“可供性”“直接知觉”等概念,从行动与感知的内在联系出发,在哲学层面回答了各阶段视觉感知和想象如何形成的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生态视觉感知理论研究现状
二、对生态视知觉理论相关哲学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既有生态视知觉理论的创见和问题
第一节 面向哲学问题的生态视知觉理论
一、始于空间视觉感知的断裂
二、从感觉经验出发的弥合
三、以环境可供性为根基的弥合
第二节 生态视知觉理论的兴起与困境
一、吉布森视知觉理论的生态学基本观点
二、吉布森之后的生态视知觉理论发展
三、生态视知觉理论的困境
第三节 解决吉布森生态视知觉理论困境的尝试
一、行动的实践导向和实践的生态基础
二、以行动定义的可供性
三、空间感知、地表感知和物体感知
第三章 移动可供性与空间感知
第一节 空间视觉感知的进行
一、吉布森对感觉作用的忽视
二、吉布森的纯粹视感觉系统
三、吉布森的视觉控制移动规则
第二节 移动可供性与行动存在论
一、行动及作为基础类型的移动
二、移动可供性与触觉的优先性
三、触觉—动觉与逻辑范畴的形成
第三节 空间视觉感知的形成与经验主义认识论
一、从触—动觉到视觉的空间感知
二、“自在之物”的取消与两类存在的联结
三、时间、空间与理性综合判断
第四章 移动一支撑可供性与人类生存
第一节 生态视觉意义上的空广延感知
一、介质、场所与“空广延”
二、地表感知与数学观念的基础
三、物理性触觉与数学性视觉的比较
第二节 支撑一移动可供性与环境本体论
一、对支撑可供性的利用和感知
二、动物与人的“居住工具”
三、移动—支撑—操作可供性与人类起源
第三节 自我感知、环境感知的统一与生存
一、对空间“自我”的视觉感知
二、视错觉与感知经验
三、整体环境感知与生存实践
第五章 操作可供性与人工物设计
第一节 物体感知与操作
一、“物体”观念的形成
二、对物体体积和形状的感知
三、对物体种类的感知和操作
第二节 操作可供性与技术存在论
一、操作可供性的来源和基础
二、从制造类操作可供性出发定义技术
三、触、动觉在利用物体可供性阶段的复兴
四、人工物的手—脑协调性与操作可供性
第三节 人工物设计与技术方法论
一、感知与想象
二、“回忆”与想象
三、想象与“感知”新的人工物
第六章 生态视知觉理论的建筑应用
第一节 哲学与建筑意义上的“空间”
第二节 行动可供性与建筑功能
第三节 感知与建筑形式
第四节 支撑可供性与建筑物的起源与本质
第五节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点
第六节 视觉化的创造性想象与建筑方案设计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环境本体论与行动存在论巩固生态哲学基础
一、不可偏废的本体论与存在论
二、从经验主义认识论过渡到本体论、存在论
三、环境本体论与行动存在论
第二节 体能与智能进化的协调是人工物研究的主题
一、人类智能与体能的演化状况
二、工具对人类身体和自然环境的作用
三、人类物种对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第三节 人工环境须促进体能与智能的进化
一、改善人工自然意义上的建筑
二、巩固能量意义上的建筑
三、优化信息意义上的建筑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