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代高僧对心经实修实证的感悟,他以华严的精神体会心经的生命本质,强调修行需要的不是概念,也非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直观体验和生命感受,修行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生命与经文中的义理相融相契。
总序 用生命的方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看“心”?
概念、观念都是心,连生命的真相也叫心,从注意力到生命真相之间,这个心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整个修行过程都看心,但不是用眼睛看,那要怎么“看”?
第二章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大悲咒》以利益众生为主,境界很广;《心经》以开自身智慧为主,境界非常高;至于“十六字洪名”则无远弗届……何者为高?彼此彼此,只是性相有所不同。
第三章 观自在菩萨?
没修行的人把“观自在菩萨”拟人化,所以也把《心经》当成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观”是什么?“自在”又如何解?菩萨又指什么?……你能否感觉自己在破除惯性的读经方式?来!这里会有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答案……
第四章 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
“观自”以后,就能解除意识形态的束缚,进入菩萨的境界里,行菩萨道、菩萨行。当行到很深时,即是一种生命的深化,也就是开始饶益众生之时。
第五章 般若的“行”与“照”
“观自”、“行深”、“照见”当中,每个都有一个转化,这个转化是一种情境的转移,我喜欢用“象限转移”来形容,各位是否能体会到?
第六章 修到产生惯性,敢不敢破?怎么破?
修行人遇到瓶颈,最好放松自己,去唱歌跳舞、看电影,三个月后回来接下去修,马上便突破了。但是假如立刻换另外一个法门,那完蛋了……
第七章 解空第一的特色在“无诤”上
真正的无诤是不与人辩,别人讲的时候,他都对!对!对!等到适当时机他才:“不过……”像打高尔夫球一样,把球引到洞口,轻轻一拨,丢!让你掉进空性去……
第八章 你打哪儿来?
禅师问某学僧打哪儿来?连问三次,学僧却湘阳、金陵、汉口,答了三个地方。禅师问的是本体,而不是相,是问你“心”在哪里?如果你是个高明的行者,又该如何作答?
第九章 草绳与蛇
诸法空相?一切法都是三有性,将其转成三无性,即是转成空相。走路忽然看见一条蛇,吓一大跳!那条蛇是“情有”,这个情有的当下,在理上是无的(理无)。等定睛一看,原来是草绳!草绳是“假有”,是因缘和合所生,而……
第十章 智慧从这里发生……
生命有四个层次:第一是十二有支缘起,通常指声闻;第二是业感缘起,指缘觉;第三,真如缘起,是菩萨生命;第四,无碍法界无尽缘起,即华严所讲的法身大士。整个般若系统所讲的智慧,主要都依此四者,若从修行立场言,还得加入苦集灭道。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用识?用根?
第二章 捕捉心念
第三章 三轮体空?
第四章 四心合一,空性现前
第五章 智慧广大无边际
第六章 挫折?从内因找起
第七章 从计算题到应用题
第八章 十二因缘如何转化
第九章 顺缘观与逆缘观——双回向
第十章 破无明!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附录一
附录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附录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五《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