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在场者(精)
0.00     定价 ¥ 58.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6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6726490
  • 作      者:
    作者:左高山|责编:祝世英
  • 出 版 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场者》是作者近十年来的致辞、演讲、书评、序言、学术随笔等的结集,全书余篇。致辞主要选择在大学生、研究生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内容是励志与成才:演讲主要是在各种正式场合发表的讲话,有主题表达的普遍性和思想性;序括为他人或者自己著作而写的序;还有为同行学者的新书写的短评和读后感。书稿结集时,作者对内行了修改和扩充,增加了可读性和哲学论证,对读者是青年学子当有所启迪。书稿分类明确,语言流畅。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在场者之梦”,主要是我过去职务行为的产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副产品。第二部分为“回忆与在场”,收录两篇作者在授业恩师曾钊新先生华诞和吕锡琛教授荣休典礼上的致辞。第三部分为“在场者的想象”,是因工作关系或会议邀请而作的发言。第四部分为“镜像与在场者”。为自己的著作写个自序或者后记之类,似乎是理所当然之事,交代写作目的,感谢帮助过的人,自在情理之中。第五部分为“在场的意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时代勇气》是为祝和军教授的著作《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写的一个短评。而《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证之维》是为邓建伟教授的新著《雷锋精神生成机制的社会学研究》撰写的读后感。
展开
精彩书摘
仰不愧天,俯不怍入[1]
学院在“立言厅”举行开学典礼与学校在风雨操场举行开学典礼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这种差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特意选择“立言厅”举行典礼,是为了提醒大家作为大学生要有实现人生“不朽”的使命。如何实现“三不朽”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可是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三不朽”是什么,自然就无法进一步讨论如何实现的问题了。我们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连“三不朽”都不知道,恐怕有点说不过去。简而言之,“三不朽”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问题。
在反思“三不朽”之前,我先给同学们简要介绍学院的院训——“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有些同学不理解,大学都有校训了,还要什么院训?院训与校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据有人研究,我国不少大学的校训如出一辙,都是四言八字为主,甚至还有几所大学的校训一模一样,这折射出部分大学办学理念雷同,未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或者这种类似的校训纯粹是形式主义,并无实质意义和价值。我们学校的校训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了,以前用过的校训早已记不得了,现在的校训是“经世致用”,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改,应该所有大学都需要经世致用吧。我们学院的院训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讲的是“立德”,侧重于伦理道德的规训意义,它作为院训既是学院对同学们的一种道德期许,也是我们自身美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古人把“立德”放在“太上”位置,说明它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这个院训是我国著名伦理学家曾钊新先生提议的,他是我们学校哲学学科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我敢说,咱们学院的院训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不会和其他学校的校训或者院训重复,而且看一次就能记住,因为很多同学生怕念错或者写错那个“俯不怍人”的“怍”字,这样反而把它给牢牢记住了。“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意思是“抬头无愧于上天,低头无愧于他人”。无愧于天就是我们要心存敬畏,即敬畏康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无愧于他人就是我们要待人坦荡、问心无愧,这是学院文化和灵魂之所在。“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是君子三乐之一,是一种道德之乐,而非事业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属于事业之乐,虽然古人认为道德之乐高于事业之乐,但也不能缺少事业之乐。
同学们,人的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怎样超越有限的生命实现人生的无限意义呢?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并非我们今天才面对的问题。儒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实现这种超越,我认为“三立”仍然是目前为止实现人的生命意义最好的方式,应该找不到比它更好的方式了。
“立德”是“三不朽”的核心,“立功”“立言”源于“立德”,又成就“立德”。换言之,“立德”统率着“立功”“立言”,如果不以“立德”为据,“立功”“立言”则没有灵魂,功过是非难分善恶。虽然“三立”并列,但从古至今,“立功”说得最多,“建功立业”叫得最响,当代人往往“立功”心切,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最后功败垂成,不仅不能“立德”,反而“败德”,成为令人唏嘘的反面典型。由于同学们是刚入大学的新生,关于“立功”方面的问题以后在你们的毕业典礼上再说,先给大家谈谈我对“立言”的一些看法。
有些同学可能对“立言”存在某些误解,以为只有杰出人士、著名学者方可著书立说,实现“立言”之不朽。也有人认为,无法通过“立功”实现不朽的人才会通过“立言”来实现不朽。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有一句话:“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其意思是,有德之人一定会通过“有言”体现,而有言之人未必自觉受“德”之约束,缺乏“德”之约束之“言”非真正意义上的“立言”,而只是“有言”,“立言”一定是“信而有征”,遵循天道公理,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人类历史上那些歪理邪说,“巧言乱德”,遗祸人类,不能被称为“立言”。因此,“立言”必然体现“立德”,“立德”是“立言”之基。P19-22
展开
目录
在场者
第一部分 在场者之梦
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走了成逃兵了
大学之道
另外一
有限的期待与无限的努力
虽限山川,常怀梦想
皇冠上的明珠
寻求确定性
观念改变世界,行动成就未来
自由即责任
学学
想象与未来
人性是照亮黑暗的光辉
一定要幸福
第二部分 回忆与在场
香火不断,弦歌不辍
哲学家的“思”“想”是一项永恒的事业
第三部分 在场者的想象
思考不需要经费,但需要经费维持思考
同一个世界,不一样的想象
喜鹊报喜与知识论的复兴
第四部分 镜像与在场者
官德的衰落与美德的回归
面对罪恶,我们都是在场者
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
优先于任何目的
《敌人论》后记
第五部分 在场的意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时代勇气
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证之维
——评《雷锋精神生成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意义的阐释与追寻
——后现代话语中的大学传统与大学精神
政治伦理学的身份与方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