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愧天,俯不怍入[1]
学院在“立言厅”举行开学典礼与学校在风雨操场举行开学典礼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这种差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特意选择“立言厅”举行典礼,是为了提醒大家作为大学生要有实现人生“不朽”的使命。如何实现“三不朽”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可是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三不朽”是什么,自然就无法进一步讨论如何实现的问题了。我们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连“三不朽”都不知道,恐怕有点说不过去。简而言之,“三不朽”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问题。
在反思“三不朽”之前,我先给同学们简要介绍学院的院训——“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有些同学不理解,大学都有校训了,还要什么院训?院训与校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据有人研究,我国不少大学的校训如出一辙,都是四言八字为主,甚至还有几所大学的校训一模一样,这折射出部分大学办学理念雷同,未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或者这种类似的校训纯粹是形式主义,并无实质意义和价值。我们学校的校训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了,以前用过的校训早已记不得了,现在的校训是“经世致用”,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改,应该所有大学都需要经世致用吧。我们学院的院训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讲的是“立德”,侧重于伦理道德的规训意义,它作为院训既是学院对同学们的一种道德期许,也是我们自身美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古人把“立德”放在“太上”位置,说明它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这个院训是我国著名伦理学家曾钊新先生提议的,他是我们学校哲学学科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我敢说,咱们学院的院训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不会和其他学校的校训或者院训重复,而且看一次就能记住,因为很多同学生怕念错或者写错那个“俯不怍人”的“怍”字,这样反而把它给牢牢记住了。“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意思是“抬头无愧于上天,低头无愧于他人”。无愧于天就是我们要心存敬畏,即敬畏康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无愧于他人就是我们要待人坦荡、问心无愧,这是学院文化和灵魂之所在。“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是君子三乐之一,是一种道德之乐,而非事业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属于事业之乐,虽然古人认为道德之乐高于事业之乐,但也不能缺少事业之乐。
同学们,人的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怎样超越有限的生命实现人生的无限意义呢?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并非我们今天才面对的问题。儒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实现这种超越,我认为“三立”仍然是目前为止实现人的生命意义最好的方式,应该找不到比它更好的方式了。
“立德”是“三不朽”的核心,“立功”“立言”源于“立德”,又成就“立德”。换言之,“立德”统率着“立功”“立言”,如果不以“立德”为据,“立功”“立言”则没有灵魂,功过是非难分善恶。虽然“三立”并列,但从古至今,“立功”说得最多,“建功立业”叫得最响,当代人往往“立功”心切,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最后功败垂成,不仅不能“立德”,反而“败德”,成为令人唏嘘的反面典型。由于同学们是刚入大学的新生,关于“立功”方面的问题以后在你们的毕业典礼上再说,先给大家谈谈我对“立言”的一些看法。
有些同学可能对“立言”存在某些误解,以为只有杰出人士、著名学者方可著书立说,实现“立言”之不朽。也有人认为,无法通过“立功”实现不朽的人才会通过“立言”来实现不朽。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有一句话:“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其意思是,有德之人一定会通过“有言”体现,而有言之人未必自觉受“德”之约束,缺乏“德”之约束之“言”非真正意义上的“立言”,而只是“有言”,“立言”一定是“信而有征”,遵循天道公理,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人类历史上那些歪理邪说,“巧言乱德”,遗祸人类,不能被称为“立言”。因此,“立言”必然体现“立德”,“立德”是“立言”之基。P19-2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