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新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丰子恺散文奖得主、85后新锐实力作家王选新作,西秦岭放牛10年,城中村居住10载的人气作者,继《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最后一个村庄》《青山隐》后又一部非虚构力作。
献给辽阔大地上无数的少数人,献给离开故乡和回到故乡的年轻一代。
★异乡职场人回乡录,“隐入尘烟”真实原乡故事集。让故乡长在我们身上,再不断走向他乡。
“我一遍遍讲述着一个叫麦村的地方,以缓解无法回到她身边的无垠的孤独。”
故事里的麦村是无数个“隐入尘烟”的故乡之一,故乡的日与夜,日常与黄昏,慰藉着每一个身处异乡、远行漂泊的年轻人。
细数麦村四季的细微与温柔,故乡人的朴实与艰辛,用脚丈量每一个角落,用心唤醒每一处记忆,让故乡长在我们身上,再不断走向他乡。
★春夏秋冬又一春,自然是治愈现代人的最好良药。
当城市将一年365天过成了同一天,人们更渴望看见真实的乡村四季,树木、原野、晨光、夕阳、原汁原味的美食,牵动着都市游子心。
王选把故乡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写成“端午记”“夏至记”“中秋记”“冬至记”“立春记”“清明记”,把故乡四季物候、春耕秋收的细微之处,一一定格、复现,无论是一种鸟类、一株植物、一种面食,还是那少有人问津的农具和好奇冲动的野物,无限满足你对自然、故乡的亲近,治愈无法回到故乡的疲惫心灵。
★深情描摹故乡的众生肖像,全景式记录故乡人在城市化浪潮中的命运与悲喜,看见辽阔大地上无数的少数人。“那些面孔、声音、故事,都来自低处,我用文字的火光将他们照亮。”
不愿在城里买房,用全部积蓄在村里盖砖房的瘦哥,突然要贷款买城里的商品房;
村里唯一一个没有外出打工、留守下来的80后青年“六指”,靠蹭红白喜事吃席,活得逍遥自在;
祖母在时,最喜欢我们盘在炕上,吃着馓饭,听她讲野狐君的古经;
父亲的眼睛一直是红的,二十多年了,怎么也治不好,人瘦成了麦秆,在工地上日夜苦熬着,只为了给我交房款;
头疼多年的母亲,凌晨四点坐火车赶到天津招揽保姆的活,晚上睡十元一晚的大通铺,说挣钱给我添点家具,看着是个念想;
我读师范的时候,妹妹在酒店当服务员,每次见到我,都从微薄的工资里拿一部分给我装着;
有田老汉一辈子没啥手艺,只爱种几亩地、养几头牲口,种地和牲口就是他的命,在医院住院半个月,儿子卖了家里的草驴和骡驹,有田老汉身体好了,却说不了话,也听不见啥了;
老财和黑芍药一家,像极了骆驼祥子和虎妞;
每个村都有一个瓜球(傻子)和瓜米子(傻女孩),黑妹就是麦村的瓜米子;
一辈子想坐火车的大福母亲过世了,大福在麦村却找不到抬棺的人,所幸在外的年轻人守着村里的人情,连夜返乡;
麦村的大年三十,人们聚在一起打鼓,曾经凌晨一过就响起的鼓声,搅热了人们过新年的心,而现在,没有鼓声的村庄,陷入了冷清和寂静;
……
★故乡不同,但故事相似,人情仿佛。一代异乡漂泊者的隐秘心声、深切追问。
80后、90后对故乡的心声表达。在都市漂泊中成长的80后、90后,对故乡有了温润感悟,对时光与亲人有了更深的怀恋,对世事变迁也有了五味杂陈的体会。故乡不同,但故事相似,人情仿佛,体会相通。“我们都曾在故乡的青草深处游荡,却在梦里奔向了不可知的远方。”书名同题篇目作为本书后记,深情传递一代异乡漂泊者的隐秘心声、深切追问。
★精致摄影,全彩印刷,精心收录18幅作者实拍故乡四季影像
收录作者王选实拍18幅故乡照片作为彩插,将西秦岭独特的四季景色尽收眼底,并一一配以图注。精致摄影,全彩印刷。
★精致双封裸脊线装,封面邀请新锐插画师“量书定制”,丝滑内页纸张,平摊180度无障碍阅读,精美彩插,西北风情跃然纸上。篇章皆有引言,感受扑面而来的乡愁与爱。
★特别加赠本书主题明信片两幅,限量作者签章本,遥寄大地上无数的异乡者!
端午记
1 空院子
它们在没有人烟的院落,发出了原始的寂寥声。
2 旧时端午
母亲在前面走着,五月的风,那么悠长、碧绿,吹起了她的衣襟。
3 瓢熟了
吃瓢长大的人,是不屑于吃草莓的。
4 瘦哥的房
瘦哥的一院砖房,在麦村把人耍尽了。
5 遇见四宝母亲
她用粗糙的、沾满草汁的手指,揩了揩眼睛。
6 六指
他是麦村唯一一个不爱城里的年轻人。
7 黑夜行
月色晃荡,村庄像半只碟子,盛不住这夜晚。
夏至记
1 换瓜
麦村人要吃瓜,得换。
2 麦黄杏
有一种麦黄杏。麦子一黄,它忍不住也就黄了。
3 老田
老田颠簸在车筐里,心想,没有自己种的粮食,他自己也只能狗熊耍扁担——混饭吃了。
4 说起粮食
天摸亮,老人起身,磨镰刀。女人在厨房,烧汤。磨毕,拾掇妥当,一家人吸吸溜溜喝完汤,就开始起身了。进了地,一字排开,一人两膀子宽,从地头割起。没有人说话,窝着狠劲,只听见镰刀割断麦秆的嚓嚓声和麦秆互相摩擦出的刷刷声。
5 土炮家
土炮不是炮,是我们家邻居的邻居的名字。
6 祖父是村里最年长的留守老人
我叫祖父去城里看戏,他抽着烟,说,麻烦得很。我知道,他说的麻烦,是指什么。有时候,我去看祖父,到了晚上,他执意我留下,跟他睡。一开始,我还是回去了。后来,我理解了祖父留下我的心思。
7 梦中的祖母
每一次梦里,都能看到她慈祥的身影和刻满皱纹的脸庞。我们坐一起说话,吃馓饭,听她给我们讲野狐君的古经,听着听着,祖母就慢慢模糊了,慢慢远了。像有一只手,使劲拉走了她。
8 黑眼睛,红眼睛
父亲回来后的那一段时光,或许是秋天,农忙告一段落。每个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在炕上,父亲躺着。停电了。停电似乎是隔三岔五的事,跟吃饭一样。我们没有点煤油灯。月光从窗口洒进来,屋里影影绰绰,物件只有轮廓。院里,梨树撑着红色叶片,玉米蹲在墙角等待剥皮,架上的鸡互相挤在一起,不时咕咕几声。大地朴素且安详,星光叮当。
9 东去与归来
母亲不再言语,把脸侧向墙,哭了起来。这些年,我们说话语气稍微一重,母亲就哭了。有些事,想不开,也就哭了。遇到难场的事,也就哭了。同样五十多岁,人家城里有钱的女人,穿得花花绿绿,涂脂抹粉,成天出入于商场、歌厅,或者在马路边跳广场舞。我的母亲呢,被生活冲刷得面目全非、苍老不堪,朴素到了清汤寡面的程度,却还在为子女努力榨干自己最后一分力气。
10妹妹
小时候,我从炕柜里摸出罐头,抱在怀里,给她使个眼色。她喊,妈,选选把罐头吃了。母亲在隔壁厨房做饭,听见妹妹喊,骂道,要死啊,不能吃,我还要拿着罐头看红婆婆去呢,人家把腿摔了。我喊,我没吃啊,是米娃子(米娃子是女娃的意思,妹妹小名,西秦岭好多女孩的小名都叫米娃子)偷出来吃的。母亲没言语。妹妹接着喊,妈,不是我,是选选,他已经打开吃了。母亲嚷道,不吃能馋死啊,我要用的。妹妹再喊,已经吃着哩。母亲无奈地说,吃就吃,我有啥办法。在试探中,听母亲这么一说,意思默许我们能吃了。我窃喜着,跳下炕,找出改锥,撬掉盖子。我们一人一口水,真甜,真凉,一人一口梨,真脆,真香。
中秋记
中秋月,人间事
荞花儿落了
无人收割的玉米
回家盖房的人
有田老汉的驴
老财
粉洋芋面的日
堡子
唯有草木不会背弃故土
文脉与前程
冬至记
馓饭
热炕
到牙叉骨台去
涝坝
黑妹啊黑妹
老米子
老马,拖拉机
他们要去西安过年了
归途
一根针扎在了龙脉上
三个人的乡村班车
立春记
腊月
孤独的喜神
候鸟
鼓
客从何处来
奔跑的村庄
路过人间
清明记
闲事录
变迁记
疯狂的野物
荒草弥漫的人间
锈悼
山中牲口今何在
何处还乡
后记
故乡那么辽阔,为何还要远行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