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至今,雕塑艺术经过了各种思潮和流派或剧烈或平缓的起伏跌宕、分离转合。部分雕塑家在其构造形式和创作理念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和变化,经历了从具象表现到抽象表现的转变,形成了当今风格多样的雕塑世界。抽象雕塑从诞生到成熟,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作品,为人们增添了更丰富的审美感受。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现代化,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呈多向性发展,抽象表现形式已经成为雕塑家表现个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的雕塑界是多元的、开放的,雕塑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理想选择雕塑表现手法。在当代大的文化环境下,雕塑的构造形式更加多样化,抽象雕塑作为艺术现代性的一种造型形式,当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后续力。抽象雕塑与具象雕塑绝不是敌对阵营一般水火不相容,也不应有什么主流非主流之分。
本书在梳理抽象雕塑的源流之时,将着眼点放在19世纪末的欧洲雕塑上。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抽象雕塑经过一代艺术家的探索,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我们深切地感到,未来需要从事抽象雕塑创作的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不断探索超越。希望本书对抽象雕塑研究所做的一点点努力探索,不是无谓的磨齿咀嚼,而是有益于抽象雕塑的现实,愿更多的雕塑家和欣赏者能够走近、正视、理解抽象雕塑。
后记
当今的雕塑界是多元的、开放的,雕塑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理想选择雕塑表现手法。在当代大的文化环境下,雕塑的构造形式更加多样化,抽象雕塑作为艺术现代性的一种造型形式,当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后续力。抽象雕塑与具象雕塑绝不是敌对阵营一般水火不相容,也不应有什么主流非主流之分。
有人说过,西方艺术家早就穷尽了抽象雕塑的构造形式,现在的抽象雕塑死了,我不这么认为。
中国的抽象雕塑确实诞生于对西方艺术的模仿追崇,但现在尚在一个成长期,处于一条狭窄的途径之中。好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抽象雕塑总在向前走,没有停歇。抽象艺术当初是以反抗传统艺术观的前卫姿态出现,一代代雕塑家不断地舍弃传统创作思维,不断否定自己以求创新和发展,在传统具象雕塑的思维观念中突破而出,渐渐形成了抽象雕塑形式。这是抽象雕塑艺术本身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才会有抽象雕塑的不断进步。我们一旦失去了这种力量,所有外在形式的反抗,就会沦为一种“为赋新词强作愁”,一种无奈的、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作态。
本人不是学理论出身,在大量对图书文献的学习和资料检索的过程中,多少个静夜独坐,在阅读中似与无数先哲前辈对面交流恳谈,面对诸多巨著等身的理论大家的著作,愈发感觉惴惴不安。正是因为带着种种思考,支撑着我不断地认真修改完善,最终得以完成本书。毕竟绠短汲深,不敢妄称学术,本书的论述有非常多的不足和纰漏,常惶恐贻笑大方。拙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抽象雕塑进行的一点探索,希望能够为雕塑理论尽一份绵薄之力,此亦是本人的思索过程的一个逗号,而不会是句号。
衷心感恩、深深怀念我的研究生导师王培波先生,先生于2016年4月25日溘然长逝,而今长眠在他的故乡大连。认识并师从先生计14年,积年以来他的悉心教导与言传身教,都是我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同时诚挚感谢在不同场合提出观点、给予指教的师长,正是你们的不吝赐教和谆谆教导,才督促和支撑了本人的不懈努力,在此一并表示由衷谢忱。
本书旨在学术研究和探索,书中引用了部分相关资料,但联系不到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与本人联系。
张 磊
2020 年10 月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