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绪论
第一节 从史学史到电影史学史
一 历史·史学·史学史
二 电影史学史的学科定位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的研究对象、意义与方法
一 早期电影史学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的研究意义
三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中外电影史学理论研究成果
二 关于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探索
三 历史学与史学史理论的启迪
第四节 本文思路与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历史脉络
第一章 中国电影史叙述的准备时期(1920年以前)
第一节 中国电影史叙述的缺席
第二节 从历史到史料:作为历史遗存的影像资料与作为历史记录的报刊消息
一 电影史料的价值与分类
二 作为历史遗存的影片资料
三 作为历史记录的报刊消息
第三节 历史叙述的尝试:溯源意识的初现与电影史记述的初试
一 电影史研究溯源意识的初现:从《活动影戏滥觞中国与其发明之历史》到《影戏话》
二 中国电影史记述的初试:《中国最新活动影戏段落史》
第二章 娱乐消费语境下的萌芽与初探(1921-1926)
第一节 电影文化的初兴与印刷文化的繁荣
一 近代上海的都市魅影与娱乐消费的大众化走向
二 电影文化的初兴
三 印刷文化的繁荣与电影刊物的激增
第二节 萌芽时期的中国电影史记录与其载体间的附属关系
第三节 “趋利避害”的商业美学与电影史研究的娱乐化倾向之“源”
一 电影刊物的牟利取向与娱乐化倾向
二 “明星意识”的萌芽与明星传略的大量突现
三 特刊的发展与“公司史”的出现
第四节 电影史研究中“溯源意识”的萌芽和电影史记述方法的多方初探
一 关于电影史发展中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溯源”
二 电影史写作方法与形式的多方探索
第三章 渐趋成熟的多元尝试(1927-1933)
第一节 “汇编”意义下的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
一 早期中国电影史汇编的史学特征与意义
二 早期中国电影史汇编的开山之作——《中华影业年鉴》
三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国影戏大观》
第二节 《电影月报》与“沪外电影史”记述的探索
第三节 外国电影史的编撰与翻译
第四章 从“汇编”走向“撰述”的史学探索(1934-1936)
第一节 国民政府电影文化建设策略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的新语境
一 国民政府的电影管理实践
二 《电影年鉴》与电影史研究的世界视野
第二节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史学变迁
第三节 资产阶级新史学对中国电影史编撰结构的影响与指导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中国电影史学观念的形成
一、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者理论素养的成型
二、《中国电影发达史》与《现代中国电影史略》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吸收与运用
第五章 意识形态割据下的电影史写作(1937-1945)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生产格局与电影史研究的功利性语境
第二节 大后方的电影文化建设与电影史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一 政治与时代的合唱:在民族主义情怀中淡化的电影史研究
二 大后方电影理论建设策略与电影史研究的规划与实践
第三节 商业美学与娱乐性特征在“孤岛”电影史研究中的回归
一 “孤岛”电影刊物的生存哲学
二 “明星小史”的春天
三 逆流而上的余光
第四节 敌伪政权的“服务性”电影史写作
一 汪伪政权的汉奸电影刊物与“大东亚共荣圈理论”
二 电影史研究中“服务性”与“理论性”的并存:屈善照与《中国电影史》
第六章 宏观视阈下的史学探索(1945-1949)
第一节 难以为继的学术性电影研究
一 “可读性”电影刊物的走俏与“寥若晨星”的学术性电影刊物
二 远迁香港的《电影论坛》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电影史研究之光
第二节 研究视野的扩展与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一 通史体例下的电影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二 对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整体审视
第七章 早期电影史学在中国电影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作为历史文献的早期中国电影史学
第二节 作为中国电影史学民族化探索开端的早期电影史学
第三节 早期电影史写作对当下中国电影史写作的启示意义
附录一:早期中国电影史家及其创作轨迹(1949年以前)
附录二: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电影图书出版研究(1918-1938年)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