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验准备和实验报告
1.1 实验室安全和野外作业安全
1.2 实验准备工作
1.3 实验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
1.4 实验报告示范
第二章 基本实验仪器和操作
2.1 称量
2.2 溶解
2.3 移液
2.4 定容
2.5 过滤
2.6 滴定
2.7 萃取
2.8 消解
2.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操作技术
第三章 水环境监测实验
3.1 水温的测量(水温计法)
3.2 pH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3.3 电导率的测定(电极法)
3.4 悬浮物的测定(称量法)
3.5 氯化物的测定(沉淀滴定法)
3.6 总硬度的测定(络合滴定法)
3.7 碱度(总碱度、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的测定(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
3.8 溶解氧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法)
3.9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消解—返滴定法)
3.10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滴定法)
3.11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重氮偶联—分光光度法)
3.12 硝酸盐氮的测定(镉柱还原—分光光度法)
3.13 铵盐氮的测定(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3.14 磷(总磷和磷酸盐)的测定(氧化消解—分光光度法)
3.15 油类的测定(萃取—荧光光度法)
第四章 大气环境监测实验
4.1 气象参数的测量
4.2 酸雨组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4.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测定(称量法)
4.4 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重氮偶联—分光光度法)
4.5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五章 土壤环境监测实验
5.1 土壤pH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5.2 土壤中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称量法)
5.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三氯化六氨合钴浸提—分光光度法)
5.4 土壤/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测定(氧化消解—滴定法)
5.5 土壤/沉积物中铅、铜的测定(酸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六章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6.1 微生物个体形态观察
6.2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6.3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6.4 水样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平板计数法)
6.5 水样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6.6 活性污泥中菌胶团及生物相的观察
第七章 环境毒理学实验
7.1 大型潘急性活动抑制实验
7.2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7.3 重金属对鱼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7.4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7.5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和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实验
7.6 Ames法检测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
第八章 环境生态学实验
8.1 富营养化湖水水样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8.2 盐度对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8.3 蚕豆根尖微核的检测
8.4 铅对植物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8.5 滨海污损生物的形态特征观察和生态习性分析
8.6 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与环境评价
第九章 自主设计实验
9.1 人群发汞的调查
9.2 环境水样中营养盐的流动分析
9.3 基于智能手机现场测定环境水样中营养盐浓度
9.4 基于渗透泵时间序列采样技术的水体营养盐浓度变化监测
9.5 环境水样中微塑料的鉴定
附录 常用仪器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 分析天平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2 pH计(酸度计)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3 电导率仪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4 离心机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5 振荡器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6 恒温培养振荡器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7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8 马弗炉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9 化学需氧量测定仪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0 高压灭菌器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1 光照培养箱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2 小流量空气采样器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3 中流量空气颗粒物采样器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4 溶解氧仪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6 荧光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7 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8 离子色谱仪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19 生物显微镜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F—20 体视显微镜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