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扶阳热的时代,但后世却以扶肾阳为主,而《黄帝内经》却谓“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十分明确说人体阳气在脾胃土,脾主四肢,谓“四肢者,诸阳之本”,并进一步在标本中气理论中定义出“胃脘之阳”是从本的“少阳太阴”,胃脘之阳是以少阳三焦相火为主的,由此得出春夏阳仪和秋冬阴仪两仪、春夏秋冬四象,以及左右阴阳升降、金木生成之终始。综观古今医书,《黄帝内经》这种“胃脘”阳气观点完全被继承者,只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完全继承《黄帝内经》从本的“少阳太阴”思想,所以特别重视“少阳病”“太阴病”,外感病由阳人阴,突出“胃脘阳气”的重要作用,知道者罕见,少阳病和太阴病虽然条文最少,而内容最多,散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各篇。故本书详细阐述《黄帝内经》的扶阳大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