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护理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一、手卫生
(一)手卫生(一般洗手)技术
(二)手卫生(外科冲洗手消毒)技术
二、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三、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
四、静脉留置针技术
五、静脉注射技术
六、皮内注射技术
七、肌内注射技术
八、皮下注射技术
九、静脉采血技术
十、动脉采血技术
十一、输血标本采集技术
十二、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
十三、血培养标本采集技术
十四、输液泵使用技术
十五、微量泵使用技术
十六、氧气雾化吸入技术
(一)氧气雾化(氧气瓶)吸入技术
(二)氧气雾化(中心供氧)吸入技术
(三)氧气雾化(压缩空气式雾化器)吸入技术
十七、血糖监测技术
十八、氧气吸入技术
(一)吸氧(氧气瓶)技术
(二)吸氧(中心供氧)技术
(三)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技术
十九、更换卧位技术
(一)翻身侧卧法
(二)轴线翻身技术
(三)床上更换卧位技术——人翻身法
(四)床上更换卧位技术——双人翻身法
二十、床旁心电监护技术
二十一、简易呼吸器使用技术
二十二、心电图技术
二十三、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
二十四、单人心肺复苏术
二十五、双人心肺复苏术
二十六、院内急救生存链
二十七、非同步电除颤技术
二十八、有创机械通气技术
二十九、无创机械通气技术
三十、经鼻/口腔吸痰技术
三十一、经气管管吸痰技术
三十二、经气管切开吸痰技术
三十三、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开放式)
三十四、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密闭式)
三十五、成人有创机械通气痰标本采集技术
三十六、俯卧位通气技术
三十七、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
三十八、胃肠减压技术
三十九、鼻饲技术
四十、成人鼻肠管技术
四十一、导尿技术
(一)导尿技术(女)
(二)导尿技术(男)
(三)清洁间歇导尿技术
四十二、口腔护理技术
(一)口腔护理技术(口护)
(二)口腔护理技术(一次性KO吸痰管)
(三)成人经口气管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技术
四十三、会阴护理技术
(一)会阴护理(女)技术
(二)会阴护理(男)技术
四十四、灌肠技术
(一)大量不留灌肠技术
(二)小量不留灌肠技术
(三)留灌肠技术
四十五、尿标本采集技术
四十六、粪便标本采集技术
四十七、痰标本采集技术
四十八、咽拭子标本采集技术
四十九、肛拭子采集技术
五十、穿脱隔离衣技术
五十一、物理降温技术
(一)床上温水擦浴技术
(二)温水/乙醇擦浴降温技术
(三)冰毯及冰帽降温技术
五十二、口服给药法
五十三、无菌技术
五十四、冷湿敷技术
五十五、床上洗头法
五十六、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技术(双人)
五十七、协助患者床上移平车技术
五十八、轮椅使用技术
五十九、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及有效咳嗽
六十、护性约束具使用
第二篇 科护理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六十一、缩唇腹式呼吸技术
六十二、病患者约束法(磁扣式)
六十三、多发性创伤止血扎技术
六十四、创伤急救固定与搬运技术
六十五、肠内营养泵使用技术
六十六、ECMO管路安装预冲技术
六十七、腹内压测量(经膀胱测压)技术
六十八、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
六十九、膀胱冲洗技术
七十、更换一次性引流袋技术
七十一、T管引流护理技术
七十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七十三、肛管排气技术
七十四、颈围领佩戴技术
七十五、胸腰椎支具佩戴技术(趴爬版)
七十六、腰围使用技术(趴爬版)
七十七、翻身床使用技术
七十八、间歇性充气压力泵使用技术
七十九、胎心监护技术
八十、骨盆外测量技术
八十一、四步触诊技术
八十二、会阴切开及缝合技术
八十三、产时会阴消毒技术
八十四、会阴红外线照射技术
八十五、产后会阴擦洗技术
八十六、母乳喂养技术
八十七、挤奶技术
八十八、乳房按摩加穴位刺激技术
八十九、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
九十、新生儿足底血采集技术
九十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技术(双人)
九十二、儿童单人心肺复苏技术
九十三、新生儿非同步电除颤技术
九十四、小儿静脉留置针单人单手技术
九十五、新生儿股静脉采血技术
九十六、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技术
九十七、新生儿经胃管饲喂养技术
九十八、新生儿洗胃技术
九十九、新生儿灌肠技术
一百、暖箱使用技术
一百零一、光照疗法
一百零二、新生儿PICC维护技术
一百零三、新生儿脐护理技术
一百零四、新生儿臀护理技术
一百零五、新生儿沐浴技术
一百零六、新生儿抚触技术
一百零七、新生儿体重测量技术
一百零八、新生儿身长测量技术
一百零九、新生儿头、胸、腹测量技术
一百一十、血液净化技术
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