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星和金星概览
1.1 神秘行星
1.2 近看水星和金星
第二章 人类目前对水星的认识
2.1 水星的公转轨道
2.2 水星的物理尺寸
2.3 水星的质量、密度和引力
2.4 水星的自转轴倾斜和自转周期
2.5 水星的起源
2.6 水星地核、地幔和地壳
2.7 水星稀薄的大气
2.8 水星磁场
2.9 水星表面变迁
2.10 水星地貌命名法
2.11 已知的水星表面综述
2.12 水星半球四大区域
2.13 水星半球东北象限地区
2.14 水星半球东南象限地区
2.15 水星半球西北象限地区
2.16 水星半球西南象限地区
第三章 人类目前对金星的认识
3.1 金星的公转轨道
3.2 金星的物理尺寸
3.3 金星的质量、密度和引力
3.4 金星的自转轴倾斜和自转周期
3.5 金星的起源
3.6 金星的地表演化历史
3.7 金星的构造特征
3.8 金星的土壤和高原
3.9 金星是真正的火神
3.10 熔岩流
3.11 构造火山的结构
3.12 撞击特征
3.13 撞击机理
3.14 金星撞击坑的分类
3.15 撞击后陨石坑的变化
3.16 金星的大气层
3.17 金星磁场
3.18 金星表面环境
3.19 金星概览
3.20 一幅金星“三联画”
第四章 观测水星和金星的设备
4.1 视野
4.2 单筒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
4.3 普通望远镜
4.4 望远镜分辨率
4.5 目镜
4.6 双目观察器
4.7 视野范围
4.8 望远镜支架
第五章 记录水星和金星
5.1 观测技术
5.2 观测水星和金星所需的数据
5.3 计算机程序
5.4 扫描
5.5 复制你的观测结果
5.6 水星和金星成像
5.7 数字成像
第六章 观测水星
6.1 水星和金星共有的天文景象
6.2 月掩水星和月掩金星
6.3 可见期
6.4 裸眼观察
6.5 双筒望远镜观察
6.6 水星的相位以及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它的外观
6.7 频闪效应
6.8 水星凌日
6.9 掩星
第七章 观测金星
7.1 灿烂的晨昏之星
7.2 可见期
7.3 在白天裸眼观测金星
7.4 用双筒望远镜观测金星
7.5 用普通望远镜观测金星
7.6 白天通过望远镜确定金星的位置
7.7 金星的夜间观测
7.8 金星的云层图样
7.9 金星的异常现象
7.10 轮廓异常
7.11 金星凌日
7.12 佩戴防护眼镜观测
7.13 氢阿尔法波段下观测
附录
协会、团体、有用的网络资源以及有价值的图书目录
水星特征译名对照表
金星特征译名对照表
术语译名对照表
致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