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人文丛书
0.00     定价 ¥ 56.80
常州市图书馆
  • ISBN:
    9787219119402
  • 作      者:
    编者:孙伟平|责编:张洁
  • 出 版 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伟平,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世界哲学》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大众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首席研究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价值哲学、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出版著作《大变革时代的哲学》《中华文化可以向世界贡献什么?》《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当代社会思潮批判》等。其著作曾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结构。从医疗、交通到脑机接口,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认知与社会秩序的全新挑战。本书汇聚多篇权威学者的前沿研究,聚焦人工智能发展背后的哲学思考,构建起关于智能时代的多元知识框架。


本书关注人工智能通用化的实现路径,剖析大模型与脑机接口融合的哲学叙事,并深入探讨认知算法、智能机器人的主体地位、大数据带来的认知不公、身体隐私的再认知等现实议题。同时,书中结合自动驾驶、信息推送、数字资本化等实际案例,分析智能系统对社会结构、劳动关系及财富分配的影响,反思数字时代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文明转型。


我们如何理解智能系统的“劳动”?算法如何影响个体与责任的界限?面对技术带来的种种可能,我们既不盲目乐观,也不陷入焦虑,在科技浪潮中保持清醒认知,探寻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共处的可持续未来。


展开
精彩书评

AI只是工具?这本书会告诉你,它已经在悄然塑造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


2. 这本书就像一份“未来社会的来信”,不是预测未来,而是直面未来。


3. 这是一场跨越技术、伦理与文明的深度对话,是你通向智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展开
精彩书摘

智能革命与实践、认识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技术视为历史进步的杠杆,总是由衷地欢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将自己的理论建筑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基础之上。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他们的哲学以来,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度发展的态势,特别是革命性、颠覆性的人工智能的指数式发展和普及性应用,实质性地改变了哲学的“世界图景”,在实践和认识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意蕴的前沿性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实践活动正在被革命性地改造和重塑。各种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越来越“智能”,自主性越来越强。它们不仅可以与人和机器“协作”完成生产和服务工作,还可以自主地承担任务;它们不仅可以助力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还扮演着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保障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等重要角色。而智能系统日益自主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它是否可以成为像人一样的实践主体,等等,已经成为人们聚讼不断的焦点话题。

在日益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中,出现了以语言符号理解为基础,人机之间、机机之间互为主客体的新型交往实践方式。这些数字化、虚拟化的新型交往拓展了交往的视野和时空域,革新了交往实践的方式,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交往体验,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后果,典型的如交往过程中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技术性依赖”,不少人产生“虚拟交往成瘾”,甚至对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越来越不感兴趣。此外,智能系统与人的交往和“机机交往”是否属于交往活动,它们所结成的“协作关系”是否应该纳入“社会关系”的范畴,都对传统的交往观提出了直接挑战。

“机器思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目标和“灵魂”,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人工智能的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创建可以与人类思维相媲美的“机器思维”。近些年来,以深度神经网络、量子大脑、脑机融合等为主要标志的“机器思维”研究不断取得新

的突破。智能系统不仅在数据采集、存储、运算、输出等方面超过了人脑,而且正试图在想象力、创造性、协同性等领域超越人类思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机器思维”逼近、超越人类思维的“图灵奇点”正在来临。然而,什么是“机器思维”?应该依据什么标准对“机器思维”是否成立进行判定?“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是什么关系?传统的思维观、意识观正在经受革命性、颠覆性冲击。

人工智能的理论根基是哲学认识论。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心灵如何工作的科学,也是一种模仿人的思维认识活动的信息技术,它与从哲学上探究人的认识活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论的联系非常密切。人工智能的“灵魂”——算法——与人的认知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它本身就是一种对人脑认知过程和机制的模拟、延伸和拓展。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富矿”。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的“镜像”效应,人类可以反观自己头脑的思维认知活动,特别是洞悉和还原其中的一些微观机制,并进行必要的检验、校正和调适。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对认识论提出了许多全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随着脑机接口以及更多的智能技术介入人的实践过程,在人机融合的“脑控型”实践中,主观并未具体地、历史地“见之于客观 (客体) ”,这是否意味着实践与认识的原则界限被打破了?再如,智能系统以任务为中心的探索是否是一种认识?它是否存在难以逾越的限度?智能系统超过人类的“认识奇点”是否可能到来?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实践—认识能力差距如果越拉越大,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这些问题无疑具有挑战性,深入探究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可以为认识论研究注入不竭的动力。

智能经济与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随着信息、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经济活动正在加速信息化、智能化,“智能经济”正在崛起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成为生产力结构中的关键性要素,大数据、算法与算力正在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新经济资源,它们构成了一种新兴的“数据资本”。因应“智能技术范式”的要求,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产业正在经历全方位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智能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在强势崛起。这一切令经济、社会被彻底地“重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随着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特别是智能产业的崛起,生产和服务的信息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出现了新的形式、新的特点,工业时代形成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智能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支出早已从以体力为主变成了以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已经是创造商品价值的主要源泉;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可以承担一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它们的活动具有劳动创造价值的一般特性。在这种背景下,劳动价值论是否应该充分考虑脑力劳动、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智能系统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按照智能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和创新?

智能系统的“类人智能”和自主性日益增强,正在获得日益多样化、日益强大的“劳动能力”,正在“取代”人类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这一切诚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劳动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但其导致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后果也是十分严峻的。例如,这不仅造成了愈演愈烈的“技术性失业”潮,导致“数字穷人”日益丧失劳动的机会和权利,还令“数字穷人”日益沦落为尴尬的“无用阶层”,被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荒谬化。

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智能化转变”,而且对既有的生产关系造成了一系列冲击,导致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以及社会阶层等随之发生了不容小觑的变化。在智能经济中,大数据 (知识)、算法和算力都成为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可共享性”和“共享增益”特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这又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的分配方式。例如,除了智能系统是否应该参与分配这样难解的问题之外,掌握知识资源的知识分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明显需要重新考虑。自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以来,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一直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剩余价值、剥削雇佣工人。而一旦信息、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多数是占有这种生产资料的知识分子,那么,依靠少数人占有全部或多数生产资料的优势而存在的“剥削”能否继续下去?如果依然存在剥削,那么这种剥削又存在于什么环节,又是怎样产生的?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新现象是,随着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的生产者与所有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数量上急剧扩张,一个新兴的“知识劳动者阶层”正在强势崛起。“知识劳动者阶层”不仅成为社会生产、社会财富的主要掌控力量,而且获得了相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更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社会治理权力。

智能生产力正在快速创新发展并驱动新型智能社会加速成型,导致建立在传统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日益落后于智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智能时代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矛盾会进一步通过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矛盾表现出来,两者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内容。化解智能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需要在创新、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既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智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变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从而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处于一个辩证运动的理想状态。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人工智能通用化及其实现途径
第二章 认知的算法阐释——人工智能对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大模型与脑机接口融合的哲学叙事
第四章 智能机器人的主体地位、权力和义务
第五章 大数据个人画像应用的认知不公问题
第六章 数字化时代身体隐私再认知
第七章 自动驾驶责任主体缺失的算法迭代迷思
第八章 智能时代的新型人际关系及其构建
第九章 数字技术资本化与劳动新异化
第十章 智能系统的“劳动”及其社会后果
第十一章 智能经济视域中的知识与资本、财富和权力
第十二章 作为新型技术社会形态的智能社会
第十三章 文明的转型:从工业文明到智能文明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