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录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第二录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第三录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第四录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第五录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第六录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第七录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第八录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第九录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第十录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第十一录 凡水肿等证,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第十二录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第十三录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第十四录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第十五录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第十六录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速固。
第十七录 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第十八录 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第十九录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第二十录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第二十一录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
第二十二录 开鬼门,洁净府。
第二十三录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第二十四录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使人大厥,厥则暴死。
第二十五录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第二十六录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第二十七录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十八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第二十九录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第三十录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第三十一录 呼吸注意心窝部。
第三十二录 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第三十三录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第三十四录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第三十五录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
第三十六录 虚赢而甚,食少泻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生金,勿拘拘于保肺。
第三十七录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第三十八录 当归气味辛甘,既不患其过散,复不患其过缓,得其温中之润,阴中之阳。故能通心而血生。号为血中气药。故凡一切血症阴虚,阳无所附,而见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症,则当用此主治。
第三十九录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第四十录 凡中风跌倒,卒暴昏沉,急以三棱针刺十二井穴,当去恶血,乃起死回生妙诀。
第四十一录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第四十二录 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
第四十三录 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
第四十四录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第四十五录 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
第四十六录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第四十七录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第四十八录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第四十九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