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恰好在17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一次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革命性事件?
第二次科学革命为何爆发,战争与科学的纠缠又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是如何探索复杂性和混沌理论的?
借助在时空中回望和探索宇宙开端的模样,人类是如何解答关于宇宙的终极问题的?
剑桥博士苗千以上述问题为契机,采访了剑桥大学科学史家帕特里夏·法拉、萨顿奖得主约翰·海尔布伦、伦敦皇家学会迈克尔·法拉第奖获得者理查德·埃利斯等顶尖科学家、科学史家,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飞跃和进步是如何改变人类的思想面貌和历史进程的。
被牛顿的《原理》改变的世界
17 世纪发生的以英国为中心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 们的思想终于摆脱了古希腊时代,也荡涤了中世纪厚重的尘埃。这样的突破当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久 的积累,其中颇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人们在生活经验范围之外越来越依赖精确的观测,这让天文学终于发展成为一门 相对准确的学科,人们有机会通过天文观测去验证自己的理论。
序 从微光到火炬
第一章 理性的力量:牛顿力学体系诞生
,一个全新宇宙的诞生
“奇迹年”
皇家学会
被《原理》改变的世界
一个新宇宙,以及更新宇宙的诞生
科学不是在一夜之间改变的: 专访英国科学史学家帕特里夏·法拉
第二章 量子与相对论生活:被推翻的机械性宇宙
第二次科学革命带来的飞跃和转变
一个并无征兆的开端
量子和相对论世纪
从量子理论到相对论
从原子核到星辰
令人迷惑的量子与活跃的时空
战争与科学的纠缠
更广阔的未知
在使用“革命”一词时应该非常小心: 专访丹麦科学史专家黑尔格·克拉格
物理学革命如何影响世纪的世界文化和政治: 专访美国科学史专家约翰·海尔布伦
第三章 复杂性:进入混沌理论的世纪
摆脱“拉普拉斯之妖”
从天气预测到混沌系统
先行者庞加莱
混沌理论与几何的结合
从混沌理论到复杂系统
第四章 当宇宙有了第一束光
指向天空的望远镜
一个生动宇宙的诞生
突破视觉与大气层的限制
发现大爆炸的余波与加速膨胀的宇宙
搜寻宇宙的第一盏星光: 专访观测天文学家理查德·埃利斯
从宇宙黎明到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 再访观测天文学家理查德·埃利斯
探测宇宙“鸿蒙”与“天籁”之音: 专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
参考书目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苗千博士在这本书中回顾了牛顿力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复杂性理论以及现代宇宙学等科学理论曲折的发展历程,以生动的叙事串联起艰深的科学原理,辅以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并通过与多位科学家、科学史家的对话探讨其中的关键之处,感受理论如何以思想之力撬动现实,让读者在理解科学本质的同时,更能体悟突破认知边界的智慧与勇气。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何以成为可能?它又将走向何方?这看似是两个哲学问题,内在基础却是自然科学发现和理论体系。苗千这本书聚焦的是科学史上的关键几步和枢纽人物。跟随本书的视野,重新回顾人类科学史,你对“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哲学疑问必将有更深一层的感悟。
——青年政治学者刘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