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季羡林回忆求学生涯(图文珍藏版)/季羡林文丛
0.00     定价 ¥ 38.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6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4166386
  • 作      者:
    作者:季羡林|编者:胡光利//梁志刚
  • 出 版 社 :
    沈阳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季羡林回忆求学生涯(图文珍藏版)》作者用自己的文字,讲述他的求学道路,追溯他的学术传承,内容涉及济南启蒙、清华发轫、德国负笈三个方面。对于深入了解作为学者的季羡林,进而认识他的学术,会有很大帮助,对于指导广大青年人奋发求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季羡林回忆求学生涯(图文珍藏版)》:
  一师附小 “一师附小”的全名应该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我于1917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现划归临清市)到了济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这一年,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地点在曹家巷。第二年,就上了一师附小,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所谓“升官街”,与升官发财毫无关系。“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谓升官街,礼也。
  附小好像是没有校长,由一师校长兼任。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士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他是山东教育界的著名人物。民国一创建,他就是活跃的积极分子,担任过教育界的什么高官,同鞠思敏先生等同为山东教育界的元老,在学界享有盛誉。当时,一师和一中并称,都是山东省立重要的学校,因此,一师校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运真正会捉弄人,在十六年以后,在1934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来教书,王祝晨老师也在这里教历史,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师方面,在一师附小时,他根本不会知道我这样一个小学生,他对此事,决不会有什么感触。而在我呢,情况却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乐。
  我大概在一师附小只待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换过一次教室,足见我在那里升过一次级。至于教学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则一概记不起来了。唯一的残留在记忆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认识了一个“盔”字,也并不是在国文课堂上,而是在手工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用纸折叠东西,其中有一个头盔,知道我们不会写这个字,所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
  这事情发生在一间大而长的教室中,室中光线不好,有点暗淡,学生人数不少,教员写完了这个字以后,回头看学生,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有一丝笑容。
  我在记忆里深挖,再深挖,实在挖不出多少东西来。学校的整个建筑,一团模糊。教室的情况,如云似雾。教师的名字,一个也记不住。学习的情况,如海上三山,糊里糊涂。总之是一点具体的影像也没有。我只记得,李长之是我的同班。因为他后来成了名人,所以才记得清楚,当时对他的印象也是模糊不清的。最奇怪的是,我记得了一个叫卞蕴珩的同学。他大概是长得非常漂亮,行动也极潇洒。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男女外表的美丑,他们是不关心的。
  可不知为什么,我竟记住了卞蕴珩,只是这个名字我就觉得美妙无比。此人后来再没有见过。对我来说,他成为一条神龙。
  此外,关于我自己,还能回忆起几件小事。首先,我做过一次生意。我住在南关佛山街,走到西头,过马路就是正觉寺街。街东头有一个地方,叫新桥。
  这里有一处炒卖五香花生米的小铺子。铺子虽小,名声却极大。这里的五香花生米(济南俗称长果仁)又咸又香,远近驰名,我经常到这里来买。我上一师附小,一出佛山街就是新桥,可以称为顺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我忽发奇想,用自己从早点费中积攒起来的一些小制钱(中间有四方孔的铜币)买了半斤五香长果仁,再用纸分包成若干包,带到学校里向小同学兜售,他们都震于新桥花生米的大名,纷纷抢购,结果我赚了一些小制钱,尝到做买卖的甜头,偷偷向我家的阿姨王妈报告。这样大概做了几次。我可真没有想到,自己在七八岁时竟显露出来了做生意的“天才”。可惜我以后“误”入“歧途”,“天才”没有得到发展。否则,如果我投笔从贾,说不定我早已成为一个大款,挥金如土,不像现在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斤斤计算了。我是一个被埋没了的“天才”。
  还有一件小事,就是滚铁圈。我一闭眼,仿佛就能看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用一根前面弯成钩的铁条,推着一个铁圈,在升官街上从东向西飞跑,耳中仿佛还能听到铁圈在青石板路上滚动的声音。这就是我自己。有一阵子,我迷上了滚铁圈这种活动。在南门内外的大街上没法推滚,因为车马行人,喧闹拥挤,一转入升官街,车少人稀,英雄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我用不着拐弯,一气就推到附小的大门。
  然而,世事多变,风云突起,为了一件没有法子说是大是小的、说起来简直是滑稽的事儿,我离开了一师附小,转了学。原来,当时已是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而一师校长王祝晨是新派人物,立即起来响应,改文言为白话。忘记了是哪个书局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选了一篇名传世界的童话《阿拉伯的骆驼》,内容讲的是,在沙漠大风暴中,主人躲进自己搭起来的帐篷,而把骆驼留在帐外。骆驼忍受不住风沙之苦,哀告主人说:“只让我把头放在帐篷里行不行?”主人答应了。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把前身放进去行不行?”主人又答应了。又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全身都进去行不行?”主人答应后,自己却被骆驼挤出了帐篷。童话的意义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篇课文竟让叔父看到了。他大为惊诧,高声说:“骆驼怎么能说话呢?荒唐!荒唐!转学!转学!” 于是我立即转了学。从此一师附小只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
展开
目录
出版前言 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序言
济南启蒙
我的童年
一师附小
新育小学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正谊中学
北园山大附中
济南高中
观剧
遇上日本兵

清华发轫
北大入学考试
报考大学
为什么选清华不选北大
西洋文学系
受用终生的两门课
参加卧轨和绝食
因为沈从文,撤回了批评丁玲的稿子
一条老狗
梦萦水木清华
清华梦忆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清新俊逸的清华园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接受巫新华博士采访的谈话
提心吊胆的一年

德国负笈
留学热
天赐良机
去故国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赤都
初抵柏林
进入哥廷根大学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寻梦
海棠花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Wala
入学五年选修的课程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
吐火罗文的学习
其他语言的学习
博士论文
早的几篇德文论文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
我的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别哥廷根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船上生活
西贡两月
从西贡到香港
回到祖国的怀抱

附录 季羡林年谱简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