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寻找被放逐的文学--西方文学散论(细读比较与判断)/当代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求索丛书
0.00     定价 ¥ 78.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6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490575
  • 作      者:
    作者:王松林|总主编:王松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寻找被放逐的文学 西方文学散论:细读、比较与判断》讨论了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英美小说与诗歌及比较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理论热”现象,笔者呼吁文学研究要回归文本细读,认为细读、比较与判断乃是文学批评的正道。《寻找被放逐的文学 西方文学散论:细读、比较与判断》对詹姆斯、伍尔夫、劳伦斯、萨特、洛奇、卢卡契、布斯、康纳等小说家或理论家的小说艺术观做了深度评述,还结合精细的文本分析,从小说语言与现实、小说叙事方式、互文性等多个层面探讨了英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之“虚”与“实”。笔者还讨论了诗歌的意象、声音及思想内涵之间的关系,提出“诗的*高境界是哲学,哲学的*美表达形式是诗歌”这一命题。此外,作者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的文化制约与渗透、“正名论”与西方语言哲学等问题做了分析、比较和辨析。
  《寻找被放逐的文学 西方文学散论:细读、比较与判断》对从事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学及研究者,尤其是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高校师生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寻找被放逐的文学 西方文学散论:细读、比较与判断》: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萨特断言,作家是不能接受人奴役人的现象的,“要用笔杆子来捍卫自由,有朝一日笔杆子被迫搁置时,作家就有必要拿起武器”(萨特,1998:115-116)。由此看来,由于作家的政治选择,作品的创造成丁一项政治倾向性很强的行为。作家只要创作,他就介入了社会生活。
  由于萨特强调创作的介人性,强调写作通过揭示现实而带来变革,这一切都离不开读者,因而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萨特对“为什么写作”和“为谁写作”等问题的回答,就是通过作者与读者、创作与阅读、美与审美等几对关系阐明的。萨特认为,作家不能为自己写作,只有通过读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艺术作品才能脱离作家的主观性,获得自身的客观存在。萨特说:“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萨特,1998:98)这表明作者的创作过程还需要读者阅读的具体行为,作品意义的形成需要读者的参与。在意义表达和意义领会的意识活动中,写作和阅读都介入了意义的建构。萨特所极力论证的是,介入不是一种作家个人的意愿,而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这种要求便是写作对阅读的吁请,作者向读者发出召唤,以便作者与他人共同创造作品的意义世界。萨特说:“阅读是作者的豪情与读者的豪情缔结的一项协定;每一方都信任另一方,每一方都把自己托付给另一方,在同等程度上要求对方和要求自己。”(萨特,1998:108)显然,作家对其读者的选定与召唤及读者对作家的回应构成了一种辩证的往复关系:一方面,作家选定他的读者。萨特指出:“我们既可以说作者对世界某一面貌的选择确定了他选中的读者,也可以说他在选择读者的同时决定了他的题材。所以所有精神产品本身都包含着它们选中的读者的形象。”(萨特,1998:119)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决定创作题材与表现手法的主要是读者群,是作家心中的阅读群体在他们的现实处境中所内含的意愿、要求与价值观,即萨特所谓的“自由”。作家创作的目的就是要召唤出深藏于读者处境中的这种自由来。另一方面,读者对作家做出回应。作家面对的读者是具体的、有着各种现实性要求的和能够对作家的创作做出回应的社会群体。这些“读者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性情禀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萨特,1998:104)。对作者作出回应,干预作家的创作。基于读者对作品可能做出的种种反应,萨特认为作者应该通过创作做出正义的召唤,要揭露一切非正义行为,因为他相信只有正义的召唤才能产生好小说,否则就会断送作者的艺术生命。
  ……
展开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文学批评的正道
第一节 文学的缺场:批评理论的偏至现象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审美性与价值判断
第三节 批评的正道:细读、比较与判断

第二章 西方小说艺术论
第一节 詹姆斯论人物的“限知视角”与“意识中心”
第二节 伍尔夫对“物质主义”的批评
第三节 劳伦斯论小说、生活与道德
第四节 萨特的文学“介入论
第五节 卢卡契的“典型论”及现实主义文学观
第六节 布斯的小说修辞理论和伦理批评
第七节 洛奇论小说的语言、创新与传承
第八节 康纳论后现代主义文化

第三章 诗与思
第一节 中英诗歌意象论
第二节 作为诗人的哈姆莱特:一个道德完美主义者的胜利
第三节 诗歌中的语言政治与性别政治
第四节 声音、价值与诗歌表演:玛乔瑞·帕洛夫诗学新论
第五节 “英国最美的男子”:从拜伦到布鲁克
第六节 诗歌:哲学的邻居

第四章 虚构与现实
第一节 “语言是现实的大敌”:康拉德论小说语言与现实
第二节 讲述与显示:“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伦理现实
第三节 “唯实”与“唯心”:关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现实
第四节 时空的并置与戏仿:《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现实
第五节 互文性与《白雪公主》:巴塞尔姆笔下的“虚”与“实”
第六节 英语写作背后的现实:康拉德的文化焦虑与痛苦
第七节 丑陋的“他者”:西洋镜中的现实
第八节 从帆船到轮船: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问题
第九节 从激进到保守:卡莱尔思想的变化与维多利亚时期的现实
第十节 虚实之间:食人习俗、道德相对主义及文学书写

第五章 比较与辨析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文本细读与实证研究
第二节 比较文学视阈中的诗歌翻译
第三节 闻氏兄弟与外国文学
第四节 “伦理学”不见了:寻找《天演论》的另一半
第五节 汇通与区别:孑L子的“正名论”与西方语言哲学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