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成果,目前正在研制K波段接收机,可用于分子谱线的观测。由于缺少大口径望远镜、除了星系磁场的部分观测研究之外,星际介质的观测研究,包括射电HI、红外和紫外等波段的观测基本上处于空白。
德令哈射电天文观测基地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虽然也属于中小口径的设备,但一直是国内恒星形成观测研究最重要的设备。近年来,设备和终端在持续的更新和改进下,望远镜的性能不断提高,运行状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该设备开展了银河系冷红外源的样本巡天、致密分子云核及恒星形成区、分子外向流、原恒星天体下落物质的搜索、云一云碰撞天体,以及超新星遗迹和宇宙射线源等多方面的课题观测。目前,正在完成的多波束接收设备“超导成像频谱仪”将为银河系及近邻星系中的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区的观测提供最重要的观测手段。该设备具有国际同类设备最先进的性能,投入使用后将可以开展银河系大尺度的分子云巡天、河外星系的大规模样本巡天,天空成图覆盖速度高于现有设备一个量级。超导成像频谱仪的使用将极大促进国内恒星形成观测研究的发展,并使相关课题取得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内从事恒星层次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专职人员约50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其中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在X射线双星的观测和数据分析、伽马暴余辉和能源机制、超新星遗迹的辐射和动力学演化、吸积盘理论、致密星双星的形成和演化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国际显示度的成果。但与欧美和日本相比无论在人才队伍、经费规模、观测设备和研究水平上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还没有高能波段的空间望远镜,无法开展自主观测。尽管通过观测提案能够得到少量第一手资料,但更多的是利用公开释放的数据进行研究,或从事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方面的研究,因而难以取得意义重大的原创成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