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湖之战是第一次东征过程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由于通讯不灵、地图不明确等因素,与林虎部正面交锋的只有教导第1团1000余人,面对的却是敌军近万人。面对叛军疯狂的反扑,1团官兵仍拼死坚持,不退不让。面对凶残的敌人,战斗十分惨烈,伤亡惨重。后来,教导第2团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从侧面给敌军强力打击。在合力之下,终于将叛军打败。
经过了棉湖之战后,东征军又相继攻克了五华、兴宁、梅县等地。陈炯明的一部分力量被消灭,残余各部逃往闵赣边界。
东征联军原本分为左中右三路,但实际参与战斗的只有以黄埔教导团、学生军和粤军组成的右路军,由滇军杨希闵部和桂军刘震寰部组成的左、中路军却与陈炯明暗中勾结,按兵不动,观望战事。到1925年5月,杨、刘的滇桂军占据了广州的中心区永汉马路及京九车站等要塞地区,意图武装叛变,并且搜刮钱财、欺压百姓,引得民怨沸腾。1925年6月,东征军回师广州,与滇桂军开始正面战斗。
此次,中共广东区委组织了以罗亦农为首的革命委员会,参加了这场战斗。陈赓等人化装潜入广州城,散发传单,揭露刘、杨罪行,号召民众支持东征军。铁甲车队在徐成章、廖乾吾的指挥下,坚守大沙头的木桥,掩护国民党中央和苏联顾问团转移。东征军攻城时,铁甲车队夜晚偷偷渡过珠江,从敌后方发起攻击,切断了敌军城内城外的联系,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
只经过一夜的激战,刘、杨部队即被打败。而能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表现,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发动了广州工农群众起来支持东征军。刘、杨军阀叛乱被镇压,使得广州革命政府政权更加稳定。
第一次东征并未完全消灭陈炯明的势力,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陈再一次聚集力量重新占据东江一带,并准备再次进攻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再度东征,以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汪精卫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分三路纵队进攻,以彻底消灭陈炯明余部。
在第二次东征过程中,在由旧粤军改编的东征军第3师被叛军主力林虎部重重包围时,蒋介石亲自前往华阳地区督战,陈赓担任蒋介石的护卫。
无奈第3师的战斗力实在太差,蒋介石到达没多久,第3师已经如潮水一般溃败下来,甚至有人就直接从蒋介石面前飞快地逃窜。
蒋介石再也无法忍受,大喊:“陈赓!”陈赓立即跑过来,笔直地站在蒋介石面前。蒋介石对陈赓说:“陈赓,你是黄埔的好学生,现在革命危在旦夕,校长现在命令你赶快下山,传达我的命令,不准退却!临阵脱逃一律枪毙!”
陈赓拔出驳壳枪,冒着炮火,飞奔到前沿阵地。但眼前已经是一片兵败溃逃的乱局,任凭他怎么吆喝,都没人上前,甚至有几个逃命的士兵还故意撞倒他,有的人就在他身体上面跳过去,有的干脆踩他一脚,发泄心中的火气。
陈赓孤立无援,只能跑回山头,向蒋介石报告军情。陈赓此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危局一时无法扭转,便对蒋介石说:“校长,指挥部该撤退了。”听了陈赓的话,蒋介石才开始环顾四周,发现周围不断有人中弹身亡,敌人的喊杀声也越来越近。蒋介石开始有点紧张了,腿也不知向何处挪动了。
眼看阵地就要被敌人扑上来了,危急之下,陈赓不由分说,上前架住蒋介石就往山下跑。跑到山下,蒋介石一屁股赖在地上,不走了,颓然道:“我不走了!我堂堂总指挥落到这步田地,还有什么脸回去见江东父老。”
蒋介石越说越激动,不由得声泪俱下,甚至拔出了短刀。陈赓一把夺过短刀,劝蒋介石道:“你是总指挥,你的行动会对整个战局产生影响,这里没有黄埔的军队,赶快离开这里,再不走就晚啦。”蒋介石听完陈赓的话,稍微冷静点,无奈地说:“我走不动了。”
“我背你走。”陈赓蹲在了蒋介石面前,蒋介石犹豫了一下,还是跳上了陈赓的背。陈赓背着蒋介石爬过泥泞的山路,穿过草丛,趟过一条小河,听到枪声渐渐稀落了,才把蒋介石放下来。
在把蒋介石安顿好后,由于随行人员都不愿去送信求援,陈赓不顾劳累,又承担起送信求援的任务,一个人穿越敌人盘踞的山区,还要攀爬一座莲花山脉,甚至有可能遇到土匪和野兽。深夜了,陈赓只身穿行在深山丛林中,由于任务急,时间紧,陈赓沿着崎岖的山路紧赶慢赶,一步不停,走得脚上磨出了血泡,走一步都钻心疼。但他强忍着疼痛,终于在次日下午赶到了目的地,将信送到。周恩来派出一支队伍将蒋介石接了回来,蒋介石才算完全脱离了险地。因此,对黄埔三杰后有戏言: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
不久,援军到达。经过了惠州之役、海丰阻击战,并在塘湖地区歼灭了陈炯明的主力部队,到11月初,盘踞东江的敌军基本扫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