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原版序
中江藤树
第一章 “孝”的说教与《孝子传》之间
一 孝子藤树
二《孝子传》中的人物·藤树
三 母亲孝养者·藤树
四《孝子传》和《立志传》
五 作为逸脱的藤树学
六 “如老妪之愚”
七 诵经威仪
八“民,人也”
山崎暗斋及其学派
第二章 “敬说”与“心法”言语——日本式“内部”形成的言说
一 语“敬”之言说
二“道统”之言说
三“意义”解释的言说
四“心法”的言语·“主宰之心”的言语
五“心法”的言语·“敬”的形而上学
六 “日本朱子学”的成立
七 口语“讲义”与汉文话语
八 “中国夷狄论”论争
伊藤仁斋(其一)
第三章 两部《字义》·儒学的重构与解构——《语孟字义》讲义 上
一 两部《字义》
二 “诚”字的诠释
三 “诚”即“真实无妄”
四 “诚”即“真实无伪”
五 仁斋“字义”学的策略
六 “道犹路也”
七 “命名”行为·仁斋
八 “命名”行为·徂徕
九 “天地之间,一元气而已”
伊藤仁斋(其二)
第四章 “知天命”之义——《语孟字义》讲义 下
一 五十岁·知命
二 “天命”与性理学言语
三 投向“天命”与人生的视线
四 孔子言及的“事例”
五 “命”字在语法上的歧义
六 仰视之“天”
三宅尚斋
第五章 “鬼神”与“理”——“祭祀来格”与朱子学派的言说
一 朱子与其后继者之言说的偏离
二 朱子言说之真诀的评判者
三 廖子晦如何撞击大钟
四 “以我为主”之非
五“根于理而日生者”
六 “祭祀来格说”——朱子再解释的言说
七 崎门中宗教言说的形成
荻生徂徕
第六章 先王之道 礼乐耳
一 徂徕“礼乐论”言说的射程
1 徂徕讲“礼乐”
2 明治启蒙与徂徕的复活
3 徂徕与霍普斯
4 “礼乐刑政”的倡导者·徂徕
5 德川文学之罪人?
6 “妖怪之真相——枯芒草”
二 徂徕“礼乐论”之视点的构成
1 “制作论”的立场
2 “自然”与“作为”
3 “先王”·“外部”视点
4 “礼乐论”·“外部”之言说
5 徂徕之说,皆本于功利
中井履轩
第七章 近世儒者知识人的存在及其思想位相
一 履轩·“游民”身份
二 履轩·“暂住者”
三“儒者,乃一艺者也”
四 《集注》与《逢原》之间
五 如何解读《论语》
六“知”与儒学的再生产
七“华胥国王”履轩
贺茂真渊
第八章 万叶世界之表象——文化同一性形成的言说
一 万叶之秀歌
二 和歌革新的言论
三 县居大人之教诲语录
四 对《万叶》的关注
五 万叶世界的表象(一)
六 万叶世界的表象(二)
七 万叶世界的表象(三)
八 “民族”的歌集
本居宣长(其一)
第九章 和歌的俗流化与美的自律——“物哀”论的成立
一 玩歌之接受与美学的勃兴
1 “不若玩赏词花言语”
2 当世歌坛状况
3 歌会·文化社交体
4 和歌的无用性与美学的兴起
5 当世之歌论
二 “物哀”论之成立
1 接受者(读者)之物语理解
2 “感兴之心”的自律
3 “物哀”歌论的重构
4 “人本主义”的文学理论
5 “神之御国”的人情论
本居宣长(其二)
第十章 一国始源之叙述
一 作为死角的“朝鲜问题”
二 《冲口发》提出的命题
三 针对“狂人之言”的驳论
四 国家起源神话的再叙述
五 忘却造就“国民”
【补注】
后记
岩波现代文库版后记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