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东汉后期,由于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族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流亡,中平元年(184)爆发了黄巾起义。小说《三国演义》就是以征讨黄巾起义开场的,起义虽然失败,接踵而来的却是军阀混战。曹操在消灭了袁绍袁术军事势力之后,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北方大地。
建安九年(204)的《收田租令》,表明他要安定生活在底层的广大农民,为此必须抑制恣意兼并而且转嫁负担给贫弱农民的豪强地主。办法是合理负担租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其指导思想来自孔子,只有均衡负担才能做到和睦相处,使社会安定。同年,曹操还发出《蠲(juan捐)河北租赋令》,说:“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
战乱之后,社会风气变坏,曹操在建安八年下《修学令》:“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这些措施说明,曹操很懂得运用儒家的学说来治理天下。当然,他对法家、兵家等学派的理论也是有研究的,自然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运用到实践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