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页(或试读片断)
它的生命每天都在接受类似的考验。如果它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迎接挑战,那么它一定会成功。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海上遭遇风浪,溺水而死。死后化做一只名叫“精卫”的鸟,形状如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足。它愤恨大海夺去了自己的青春,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子,发誓要填平东海,使它不再兴风作浪危害人类。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的品格更为伟大。古人云:古今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们需要坚韧,但是坚韧与坚硬不同,坚韧如同荒野中觅食的狼、春风中的野草,坚硬则像花岗岩。野草的种子在面对黑黝黝的泥土时,它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放弃,而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泥土中。它珍爱每一束阳光,珍爱每一滴雨露,甚至珍爱每一缕清风。当它迎风霜、顶烈日、经雨雪后,终于挺身焕发出生命绿色!人和草一样,在生命历程中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求索的艰辛,遍布荆棘和坎坷。我们要像那不为人知的野草,萌发坚韧幼芽,使它达到根本不能被摧毁的程度。即使是受到打击也要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精神毅力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向成功一步一步迈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换来无比丰硕的成功果实。荒野中觅食的狼在任何困难下都是勇往直前,而一个意志坚韧的人应该是思想开通,不屈不挠,行为自律,做事灵活。我们也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生存的坚韧的狼!在任何挫折下要记得“不要轻言放弃”。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都钦佩的人。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当面将曾先生所读的内容背出,然后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而曾先生的坚韧意志却使他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克服自己,这就是狼的坚韧。也有一些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会萌发极端的想法。如果说,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精神刺激等因素容易使人产生极端的想法,那么使他们萌发极端想法的直接因素就是个人的挫折容忍力,而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同样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中有时很多人处于同样的动机冲突、挫折情绪的精神刺激之中,但由此而产生自杀行为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显然,这与人们的心理承受力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狼一样拥有锲而不舍的坚韧意志,那么在严重的挫折面前,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坚韧,百折不挠,而不会惊慌失措,颓废沮丧,一蹶不振。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然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一般人都认为,这说明逆境能培养人才,而顺境则埋没人才。我倒不这样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逆境、顺境都是外部条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意志和信念存于心中,穷和尚才能到达南海。这也为我们学习狼性的法则提供了动力的源泉。铁穆耳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被敌人紧追不舍,不得不躲进了一问坍塌的破屋。就在他陷入困惑与沉思时,他看见一只蚂蚁吃力地背负着一粒玉米向前爬行。蚂蚁重复了59次,每一次都是在一个凸起的地方连同玉米一起摔下来,它总是翻不过这个坎。哦,瞧!到了第60次,它终于成功了!这只蚂蚁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这位彷徨的英雄,使他开始对未来的胜利充满希望。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许多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之所在,依靠坚韧的意志延续他们的生命力,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馨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把他们的意志磨炼得更加坚韧,也激发了更多人更多的感喟……狼的坚韧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有这些。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作为中国艺术史中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在少年时为了写得一手好字,刻苦磨炼,精研体势,独辟蹊径,坚韧而行的精神,一直是后人的楷模。在国外也有不少例子是狼的坚韧法则的体现。19世纪末,电灯、电话、电报、电唱机等电器的问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乐。然而,这些电器都是要用电的,没有了电,这些东西就毫无利用价值,成了一堆废物。但当时的蓄电池的使用时间却很短。爱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意识到解决蓄电池“短命”问题的重要性:如果不延长蓄电池的供电时间,将会影响许多电器的利用。于是,爱迪生把研制新型蓄电池的工作排上了日程。一旦确定了目标,爱迪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头脑里,其他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似乎都淡化了,只清晰地留下研究工作。一天,爱迪生在家里吃饭时,突然举着刀叉的手停在空中,面部表情呆板。他的夫人看惯了他的这类事儿,知道他正考虑蓄电池的问题,便关切地问:“蓄电池‘短命’的原因在哪里?”“毛病出在内脏。要治好它的根,看来要给他开个刀,换器官。”“不是大家都认为,只能用铅和硫酸吗?”夫人脱口而出。她想了想,对她的丈夫——爱迪生说这种话毫无意义。他不是在许多“不可能”之中创造了奇迹吗?于是,夫人连忙纠正道:“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对吗?”爱迪生被夫人的这番话逗乐了。“是啊,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这个难关。”爱迪生暗暗地下定决心。问题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做起来却是非常非常的困难。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做实验。—个春天过去了,又一个春天过去了,苦战了3年,爱迪生试用了几千种材料,做了4万多次的实验,可依然没有什么收获。这时,一些冷言冷语也向他袭来,可爱迪生并不理会。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向他问道:“请问尊敬的发明家,您花了3年时间,做了4万多次实验,有些什么收获?”爱迪生笑了笑说:“收获嘛,比较大,我们已经知道有好几千种材料不能用来做蓄电池。”爱迪生的回答,博得在场的人一片喝彩声。那位记者也为爱迪生的坚韧的意志所感动,红着脸为他鼓掌。正是凭着这种意志,爱迪生将他的实验继续下去。1904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爱迪生终于用氢氧化钠(烧碱)溶液代替硫酸,用镍、铁代替铅,制成世界上第一台镍铁碱电池。它的供电时间相当长,在当时可以算是“老寿星”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