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6日前后是芒种,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时节,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芒种前后,虽然气温升高,但还是要注意保暖。一般中午的时候天气会比较热,人比较容易出汗,为保持身体清爽,应该勤洗换衣服、常洗澡。
饮食调养方面,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日:“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另外,我们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年龄大者,活动量小,会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吃甜食过多,对人体健康也不利,易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因此,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经期或产后期间,虽天气渐热,也忌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他疾病。
芒种夏至时节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湿热弥漫空气,致使人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排出,所以人们多会感觉困倦、萎靡不振。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应该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另外,要晚睡早起,多多呼吸自然清气,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
昼长天地似蒸笼,夏至护阳避夏邪
6月21日前后为夏至日,“夏至”顾名思义是暑夏到来的意思,从阴阳二气来看,就是阳气达到极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我国进入炎夏季节,气候越来越热,最高温度能达到40℃左右,植物也在此时进入最旺盛的生长期。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因此养生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民间有“夏至一阳生”的说法,就是说在夏至日虽然天气炎热,阳气达到极致,但阴气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滋长,此时人体极为脆弱,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关于这一时节的养生,古人认为:应当调整呼吸,运用气功,使心神安静,想象心中存有冰雪,这样便不会感到天气炎热了。
饮食调养是夏至养生中的重要一环,应补充充足的蛋白质,这是体内供热的最重要的营养素。夏季在补充维生素方面,要比其他季节至少多一倍,因为大剂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E等,对提高耐热能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要补充水和无机盐。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多次,可使机体排汗减慢,减少人体水分蒸发。而无机盐,可在早餐或晚餐时喝杯淡盐水来补充。还要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
夏至以后天气炎热,很多人就减少运动,每天躲在空调屋里,很少出汗,其实这样对身体是没有益处的。有条件的话,夏季应该经常游泳或者到山清水秀比较凉爽的地方游玩,这样既防暑又健身,也可舒缓心情,是非常好的健康养生之道。
在盛夏,由于气温过高,很多人会出现体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晕厥。发生这些病症的原因是:
要避免出现这些情况就要注意多喝水,保证体内的充足水分,另外就是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降温方式避免中暑,不要一味地吃冷饮。
蝉鸣正烦田丰收,小暑静心更要小心
每年的7月7日左右是小暑,这时候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还不是大暑。时至小暑,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常有暴雨倾盆而下,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农谚就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
小暑以后,天气更加炎热,人常会感到心烦气躁,倦怠无力。所以这段时间的养生重点在于“心静”二字,以舒缓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常言道“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
在饮食方面,夏季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上一定要讲究卫生,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饱过饥,还要注意饮食丰富,以保证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
天气炎热,吃冷饮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里要提醒大家,从冰箱拿出来的冷饮和水果等,要在室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以免太凉刺激肠胃。其实,最好的消暑食物就是一碗清凉的绿豆汤,既健康又排毒。
大汗淋漓皆是夏,大暑首先防中暑
每年的7月23日左右是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里雨水也非常多,气候湿热难耐。
这个节气的养生,首先要强调预防中暑,当出现持续6天以上最高温度高于37℃的天气状况时,无论在家也好,外出活动也好,应尽量避开中午以及午后的最高气温时间段。此节气也是心血管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一大危险关头,因此这些病症患者更要格外小心。
不过,预防中暑也要讲究方式。有很多人经常在大汗淋漓时就用凉水冲澡,有人会一口气喝下一瓶冷饮,还有人直接把凉席铺在冰凉的地上躺下,这些做法的确会使人很快感觉到凉快,但也有可能会引发“阴暑”。所谓“阴暑”其实也是中暑的一种,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湿的入侵,症状不像常见的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但对身体的影响会更为深远。所以,在消暑时切记太过贪凉,要预防阴暑的发生。
天气炎热的季节是消化不良和胃肠疾病的高发期,饮食更要小心。其实,炎炎夏日自己在家里煲汤喝是很适宜的,选择新鲜的原料,配以清淡的口味,就是盛夏美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