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北风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南宋·郑思肖《题菊花画诗》
【译文】
宁愿在枝头拥着芳香枯死,哪里能被北风吹落呢。
笔记
曾国藩生前很爱这两句诗,在日记和幕僚的交谈中多次引用过。曾国藩死后的谥号叫做“文正”,整个清朝谥号“文正”的人只有三个。用“文”要求必须是翰林出身,用“正”要求必须道德品质能够作为示范。但随着他的死去,很多人对他诟病很深,著名革命家章太炎说:“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李鸿章有意一生追随着老师的事业,但他也知道自己必然会和老师一样,死后背着一生的争议。他强烈地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腐朽的日益加深,他的种种努力都无济于事。1901年,李鸿章在“老来失计亲虎豹”的悲愤中病逝。据说,他死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弥留之际,老泪纵横,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李鸿章死后10年,他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随之灭亡。
笔记
管理者对待职业道德,确实需要一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求洁的精神,有了这种清高做底气,就会不断净化自己的内在品质,使得自己看待事务的眼光更清晰、更不被自己或者组织一时的利益诉求所左右,能够定而成事。
置期:
进德修业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书》
【译文】
我们读书,只为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个是促进自己的事业。
笔记
在“修德”篇的最后,重新提一下曾国藩关于读书目的的态度。作为标准的儒家信徒,曾国藩对儒家思想是真信、真懂和真能运用的。
很多人诟病曾国藩为人虚伪、阴险、圆滑,甚至包括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都这么认为。但通读他的奏折、书信和日记,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他最真实的一面。他对于任何问题的看法和针对任何人的评价,无论从现实言论,还是他的书信?日记,都完全一致。因此,他的言行是一致的,道德修养也完全可靠。
曾国藩没有把“升官发财”视为读书上进的目标,也很反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即使他当了官,家里人也提出“不靠曾国藩发财”。而他的“修业”,就是“事功”,则更能证明这点。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本来可以平平稳稳地做个太平宰相,而他不辞劳苦,主动挺身处理“天津教案”,为中外纠纷的解决树立了良好榜样;更重要的,他主动协调创办“洋务”。也只有读书读到一定“迂腐”的程度,才能把自己在复杂环境中搅乱的内心变得澄明、单纯,回归到本来的愿望上,为中华的发展做出努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