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水比德在山水
画意境中的潜识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的山与水,虽然指的是自然山川里的真山真水,但在孔子的笔下,已经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这种山水的比德方式与《管子·小问》中“物可以比君子之德”是同一个意思,是孔子把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由我们今天所谓的从“客体”转化到“主体”的重要方法论,是研究儒家思想对后来山水画在觉识意境方法上的重要基础。
孔子认为智者喜欢水(古汉语知智通用),是因为“知者动”,即所谓有智慧的聪明人一定喜欢去追求变化中的真理,其人格就像流动中的水一样,敏捷多变,自得其乐。而仁者喜欢山,是因为“仁者静”,即所谓德行高尚的人一定以安身立命为本,其人格就像稳重的山一样,绵延长寿。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有这样的解释: “知者达于物理事理,而周流无滞,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天命,而安固好生,故乐山。知者才智迸发,如机轴转运,不能自已,故动。仁者神明元定,如明镜澄澈,粹然无欲,故静。动而周流自得,故乐。静而安固有常,故寿。”可视为完解。
虽然孔子所言的山与水与后来的山水画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在孔子的论著里除了在《论语·八佾》有“绘事后素”,《论语·乡党》有“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阳货》有“子日:恶紫之夺朱也”等之说外,已再难觅到孔子对绘画有更多的涉及,但孔子这一比德思想却对以后山水画发展的方向起到了潜在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