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是流行在我国北方(西北、华北、东北)的一种民族弓弦乐器。是我国北方部分地方剧种,特别是北方梆子声腔系统(秦腔、迷胡、碗碗腔、山西梆子、蒲剧、河北梆子、评剧、河南梆子、山东梆子以及东北二人转等)的主要伴奏乐器。
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文明的进程,音乐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地方戏曲及民间说唱音乐的勃兴,为板胡乐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使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政治制度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文化艺术事业愈来愈加兴旺发达。板胡这一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也随之由地方戏曲伴奏的位置跃身于新音乐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件性格鲜明、风韵独特的色彩性乐器。它不但能与其他乐器合奏,而且更擅独奏,是我国目前民族乐器中极有个性、极具艺术魅力的独奏乐器之一,备受人们青睐。
关于板胡的起源与发展,至今缺乏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散见于历史文献中的各种记述,也存在许多疑义,有待辨析。为了弄清板胡的由来与演进,我想还得从我国民族弓弦乐器发展的轨迹中寻根求源,以求得确切的答案。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那么,人类在创造自己本身的同时,必然也创造出用以抒发人们精神世界的方式与文化,包括音乐文化。远古时期,当人们还在用石器敲击着节奏唱歌跳舞的时候,就已意味着音乐和用以体现音乐的器具——乐器业已问世了。
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践发明了鼓、磬之类的敲击乐器,随后又发明了像骨哨,管、埙之类的吹奏乐器。随着这两类乐器的品种不断增多,不断丰富,到了周代,弹拨类乐器相继产生,已形成了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不同类别的乐器,人们称其为“八音”。八音的称谓是以乐器制作的材料属性而分类,两千多年来一直沿袭至今,并形成了博大的乐器群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