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艺术潮流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具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国画艺术?对于不论是艺术家、学者,还是有文化情怀、艺术爱好的普通读者而言,这都是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吕凤子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国立艺专早期校长,他以画家、学者和美术教育家的身份,以学贯中西的视野和饱含慧悟的笔调,在六七十年前回答了中国画的观念、技术、特征、本质和“技进乎道”的艺术旨趣。他的这些梳理与标榜,直接影响了此后几十年中国画的走向,对于今天和今后我们如何观看与思考中国画,依然具有十分可贵的启示意义。
本书为20世纪书画大家吕凤子先生的中国画学著作,先生在中国画传统理论和自身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画的思想体系、本质内涵、技法要求、民族特性等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阐释,对“中国画究竟是如何一回事”作出了精辟而有创造性的论述,也厘清了中国画发展中诸多有争论的问题。吕凤子先生是近现代著名书画家,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曾任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校长。书中按时间顺序将吕先生的画学论著汇集成册,其中如《中国画特有的技术》《中国画义释》《中国画的变》《中国画法研究》等经典论述,对我们今天理解、学习、研究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创作方法、哲学渊源、美学特质等,仍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
中国画一定要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是中国画的特点。所以中国画最好要用能够自由传达肩、臂、腕力的有弹性的兽毫笔来制作,用手指或其他毛刷等作画,只能构成一种缺少变化的线条,它不能用来代替兽毫笔。
表现某种感情的画,一定要用直接抒写某种感情的线条来构成,说表现任何内容的中国画都应用最美的没有粗细变化的圆线条来构成也是片面的。
成画一定要用熟练的勾线技巧,但成画以后一定要看不见勾线技巧,要只看见具有某种意义的整个形象。不然的话,画便成为炫耀勾线技巧的东西了。
“立意”“为象”是创作全过程中自为起讫和最关紧要的一回事,过去工画者多能不计时日,不辞辛苦,殚竭精力来完成它。大概创作较简易的画,多立“意象”;创作较复杂的画,多用“稿本”。
“写神”“致用”的中国传统绘画,是以渗透作者情意的气力为基质的。就因作者情意和气力不尽相同,所以同一题材的画会有多种不同的风格。这在“为象”时便已显示其大概,不必等到成画以后。
形神合一论者一般把“神韵”“气韵”当作同义词看,但有时也作某些区别,一指“骨气”动而向内说,一指“骨气”动而向外说。唐宋人物画多讲“神韵”,宋以后山水画便专讲“气韵”,很少讲“神韵”了。我意,“神韵”“气韵”应该有别,应该并讲,——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或其他画。即有的画应该以“气韵”胜,有的画应该以“神韵”胜。这也是在“为象”时便应该计划到的。其详待以后讲“布势”时再讲。
上述“写形”“貌色”“置陈布势”法是中国画家自己造作的构图法,省称中国画法,是构成任何一种“画格”的中国画都适用的基本法。
作者禀赋不同,修养不同,因而用同法构成的中国画就会有多种“画格”的不同,如所谓“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等。这合“品格”“风格”为一的“画格”,是止存于用渗透作者情意的笔力构成的能够在表现“实对”同时显示作者自己的画中——即用中国画法构成的中国画中,不是用中国画法构成的非中国画中固不贵有这样的“画格”,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画格”。
这样说,具有多种“画格”的中国画就只能用中国画法来构成,不能用非中国画法来构成吗?是的!不用中国画法就不能构成具有多种“画格”的中国画!
目录
弁 言.......................................................................1
国画鉴别书...............................................................1
《国画一辑》序.......................................................10
中国画与佛教之关系——但就六朝、唐说..................12
中国画特有的技术................................................... 28
作《白鹦鹉图》并题赠龚药梅...................................36
中国画义释——释自然主义宗宗义............................40
中国画的变..............................................................70
中国绘画史略(第一讲)..........................................76
中国画法研究.......................................................... 92
一 用 笔..................................................................92
二 构 图(上).......................................................103
三 构 图(下).......................................................114
附 录
吕凤子画语录..........................................................147
吕凤子先生演辞.......................................................160
艺术欲与人生及东西绘画上之同异
——高师部主任吕凤子先生讲演................................163
编后记 ..................................................................168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今展凤子先生仕女画册,笔力圆劲,墨光滃郁,能得古人六法兼备之旨。余喜读古画,观于斯作,不胜钦佩,因题数语归之。
——黄宾虹
丹阳吕凤子,海内揖清标,挥毫当舞剑,光焰干云霄。泼墨何淋漓,挥洒风雨颾,黄山铺云海,沧溟掀怒潮。松柏翳华岳,兰蕙映江皋,水墨所渲染,一一入冰绡。
——陈中凡
吕先生平生努力美术教育,影响至大,书画创作品格境界极高,近读先生宵中词:“一念永怀人可爱,遂教苦绝世间心”,艺术家深情至此,能不呕出心肝为人间乎?
——宗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