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鑫,营销经理人出身的管理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MBA《变革管理与危机管理》课程组组长,本科生《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推崇从营销实践中来和回归营销实践的研究、教学与咨询理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及湖北省等省部级研究课题7项,主持或参与政府、企业、媒体等咨询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在国内知名报纸杂志上发表营销、传播等实战性文章100多篇。曾获得全国性广告大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校教学竞赛奖、校教学质量奖等。
展开
我个人以三种身份来理解科技竞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第1种身份,高校教学质量的关注者。我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了教育部《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起草组织工作。这个标准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设置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和依据。虽然它是新申请专业的入门要求(不可理解为高标准),但仍能看出国家的高等教育导向。以该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组织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该专业人才应具备三种能力,即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天然地与上述三种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首先,知识获取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些好的科技竞赛,往往会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要求参赛选手或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领先其他选手或团队完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手们需要借助各种方式,查阅文献,快速学习,掌握不同领域相关基础理论以及该问题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从而锻炼自己的知识获取能力。其次,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鼓励青年投身于科技创新,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2014年获得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全球金奖的作品,是通过一张色彩卡片和WP设备检测出贫血症状,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提早发现和治疗贫血问题;2013年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世界公民意识领域的一等奖作品,是一套能够快速、低成本地确定病人血型的系统;2012年获得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全球软件设计类别一等奖的作品,是一款用于聋哑人沟通的手套,该手套可以翻译手语语言,手套使用各种传感器、螺旋仪和加速计检测手势。这些作品反映出选手们具备了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后,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或实践创新。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周伟等六位同学,组建“若比特团队”参加全国机器人锦标赛,该团队设计制作的“类人型双足直立行走机器人”在大赛上一举夺冠。赛后,团队成员怀着极大的热忱继续研发新机器人“乐行体感车”,创立了深圳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并实现产业化。2014年,该产品创下1万台的销售纪录,顺利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达1亿元人民币。周伟本人也因此入选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5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这是一则典型的从竞赛走向创业的成功案例。
第二种身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倡导者与组织者。我曾经担任过两届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理事会会长。在我们各位同人六年的不懈努力下,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成功地创立了一年一度的“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项目。这个项目围绕上述三种能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高校大学生市场营销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营销策划及运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推广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市场竞争力;二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公共教学平台,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营销人才模式,提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水平;三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区公益的服务平台,创新企业支持教育事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模式,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以2015年“周黑鸭杯”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为例,大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预赛题目是,围绕当下企业O2O的大背景,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二手数据搜集等方式,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的特点,研究各行业O2O模式案例,结合周黑鸭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状况,制订周黑鸭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的O2O商务模式方案;复赛题目是,根据预赛制订的O2O商务模式方案,选取其中一个核心模块,设计细化的功能和具体内容;决赛阶段则是,完善预赛和复赛制订的方案,并进行集中团队展示和现场答辩。终参与情况是,共收到来自全省48所高校902支团队的报名,4 468位学生参赛,提交669个参赛作品。从比赛规则来看,预赛阶段要求学生团队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二手数据搜集,这提高了学生在市场研究中对量表、假设检验、聚类分析等各种数据分析工具知识的主动学习能力。大赛要求结合周黑鸭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状况制订商务模式方案,也涉及市场营销学的市场分析和相关品牌理论,如USP理论、定位理论、品牌战略和STP市场细分理论等的应用。复赛阶段的细化和执行,则进一步考察选手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提高科技竞赛的科学含量,就是打造一项好的竞赛,对提升学生三种能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三种身份,从事高校教学的教育者。我本人曾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主任,一直致力于推动旨在提升本科生三种能力的教学改革。我曾主持和参与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项目研究的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等教学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的逻辑主线是一致的,就是探索如何从学生、教师、课堂三个方面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其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专业社会实践、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每门课程各管一段。等到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刚看到整个“大象”的全貌,还来不及全面应用所学知识的时候,就已经进入毕业设计环节(毕业了)。上述现象暴露出本科教学方面的三个问题。第1,从教师角度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递,忽视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没有授人以渔,导致学生的专业问题解决能力较差。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向问题解决导向转变。第二,从学生角度来看,讲授型课堂上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习惯,更不会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自觉、自发地拓展跨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能力,导致走出校门后的适应性较差。所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向主动学习、持续学习、应用学习转变。第三,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角度来看,双方之间往往以专业知识(的教与学)作为联结点,互动的结果往往只是完成知识搬家,毕业即“再见了老师”“再见了课本”“再见了知识”,没有有效促进专业问题的创新解决,也没有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所以,师生在专业(或实践)课堂上的互动,需要向创新协作,解决现实问题转变。
一些设计好的科技竞赛,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天然地提供了条件。首先,竞赛命题紧跟社会热点或行业前沿,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跨学科专业知识,迅速掌握相关方法、工具,创新、高效地解决问题。其次,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参赛,自身也需要把握行业前沿,更新专业知识,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后,如果将专业(实践)课堂与竞赛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势必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本项目团队中的戴鑫老师,在2016年下半年的“广告与促销”课程中,就大胆地采用了“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模式。他在给2014级营销专业本科生上课的同时,指导全班组建10支团队(个别团队还有其他专业学生参与)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参赛作品包括平面类、视频类、H5互动类、策划案类等,涵盖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领域。作品的自主选题不仅锻炼了学生们观察社会、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提升了自身社会责任感。作品创作不仅应用到该门课程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自学新媒体知识与工具的热情。作品参赛结果比较喜人:龚婧媛、郭堡仪、余婧同学的作品《吃无止境爱无负担》获湖北分赛区省级影视类一等奖;宗言、冯丽萍同学的作品《亲近的,却漠然》获湖北分赛区省级公益类一等奖;陈笛、胡伊璇、胡馨月同学的作品《不做网络中的窃听者》获湖北分赛区省级公益类优秀奖。
综合上述三种身份的理解,我非常赞同本书研究提出的“以赛促学,赛学相长”“以赛促教,赛教结合”和“以赛促协,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模式将高质量的科技竞赛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营造了大学生三种能力提升的友好环境,有助于实现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初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指南。正是在上述精神的指引下,项目团队经过三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了若干规律与成果,汇总成本书并期待为中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奉献绵薄之力。
权为序。
田志龙
2017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