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与鉴镜:西方经典文学的当代阅读》:
在最值得被热爱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中,《堂吉诃德》就算不是唯一的,也应该是其中之一。别林斯基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世纪的人民,都一定要读一读《堂吉诃德》”。这个历经三四百年而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作品牵动着一代代人的心灵和神经,从动画片开始,我们就已经耳濡目染了这个疯癫骑士的故事,然而幼年时期,孩子们只能看出他的滑稽和可笑,长大后我们又发现了他的荒诞与疯狂,也许要等到走出校门甚至是更成熟以后,我们可能才会真的爱上这个骑士,他又老、又丑、又穷、又疯疯癫癫,然而他拥有的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缺乏的东西,一颗金子般的心。
《堂吉诃德》讲述了西班牙一个穷乡绅吉哈诺冒险游侠的故事。年近半百的主人公极其热衷于阅读浪漫的骑士小说,最后走火人魔,一定要去当一回骑士。于是他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副破烂的盔甲,给自己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堂吉诃德,骑上被他命名为驽骍难得的一匹赢弱老马,将一个平庸无识的村姑臆想为心仪的贵妇人,开始仗剑走天涯。可也正是因为他的经常性臆想,把客栈想象为城堡,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让他给别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帮了很多倒忙,最后大病一场,脑袋豁然开窍,弥留之际立遗嘱规定外甥女不得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便取消她的财产继承权。
这部作品出版于1605年,这段时期正是中世纪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复苏并走红的最热闹时刻,其中所宣扬的冒险行侠的骑士精神刚好迎合了西班牙统治者正在推行的对外扩张政策,因此在这种默许甚至怂恿之下,骑士小说大肆泛滥,而这种作品对西班牙人民来讲是具有毒害作用的。作品中所鼓吹的忠君护教思想能够诱导民众臣服于封建的专制统治。而行侠仗义的行为则直接导致了大批青年成为炮灰般的牺牲品。他们每一个人的结果不外乎丢命或者受伤,即使历尽磨难侥幸回国,等待他们的也只有失业和饥寒交迫。塞万提斯本人就是其中一员。“作家在创造堂吉诃德形象过程中,越来越从堂吉诃德身上发现了自己,他在分析堂吉诃德时,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及同时代人,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同时代人的许多思想、情感、品性,越来越多地倾注到堂吉诃德的身上,堂吉诃德形象‘血肉化’的过程,成了作家(同时代人)和他的人物互相渗透的过程。”①1569年作家参军,在著名的雷邦托海战中带病上阵,表现的英勇无比,结果胸部受伤,左手致残,但他其后仍然继续服役,参加了多次战斗并受到嘉奖。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情怀除了作家自己的品性之外,和当时为国征战的宣传也不无关系,就像西班牙谚语所说的,去美洲,为上帝或为王室效忠是三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所以作家使用戏拟骑士小说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这个骑士故事,除了像其在序言里声称的“这部书只不过是对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是“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之外,另一个隐含的潜意识目的其实和情感相关,即理想主义者壮志未酬回首往事时的那种由无奈到悲凉,由悲凉到调侃的自我解嘲心理。而这种心态来源于人类永恒的矛盾和根本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距离,以及美好崇高的理想在残酷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而这才是《堂吉诃德》中最有意义的即便也许作者都没能完全意识到的那个具有超越民族、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而这也是该作品成为经典直到现在还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