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百万级的小说《群》之姊妹篇,和《万物简史》一样好读,比《万物简史》更丰富。2006年首次出版即跃居德国《焦点》周刊和《明镜周刊》非小说类排行榜第三名。
以惊悚小说手法,又不乏幽默的笔调,细数45亿年海洋史。全书以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为轴,带领读者搭乘时空客机,上天下地观赏地球、海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故事。
海洋虽被誉为生命的摇篮,我们对它的认识甚至还不如外太空。这个系统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水从何而来?生命是如何诞生于海洋的?施茨廷这本精彩的书带我们进入神秘的水世界,进入另一个未知的宇宙。
写成《群》之后,意犹未尽的施茨廷忍不住打开进化女神的手提包,先陪三叶虫吃饭、看珊瑚盖房子,又偷窥琵琶鱼,一边帮鲨鱼贴鱼翅说明书,一边还原《白鲸》犯罪现场,令读者再也分不清科普和小说的疆界。
爱海成痴的施茨廷,以一贯创作惊悚小说的大胆手法、闲话家常的幽默笔调,细数海洋45亿年古今大小事。全书以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为轴,带领读者搭乘时空客机,上天下地观赏地球、海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故事,一路尽是“施式”风趣渊博又发人深省的导览解说:“请把我碾成药粉吧!”海藻背上的说明书应该这么写,“这样就可以把我用在你的面膜、敷泥和沐浴乳里。”“当鲨鱼听到人的惨叫时,它知道猎物的痛苦吗?还是它们会把这种惨叫视为猎物新鲜的信号,就像我们把柠檬汁滴在牡蛎肉上,惬意地看着它战栗一样?”施茨廷讲故事的才华在此书里尽情挥洒,各种比喻和观点出神入化,在在令人拍案叫绝!
雨 季
进化女神必然心满意足,否则她不会沉睡了漫漫30亿年。
或许进化女神对自己的成就已深感骄傲,觉得无须再上一层楼了。当然,大分子的细胞膜的确是一大发明,颇能令人浮想联翩。然而漫漫35亿年中,她为何只创造出了单细胞生物?为什么没有任何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没有腿,没有牙齿、眼睛,哪怕是一些勉勉强强分出了上下身的爬行生物?为什么进化女神停滞了这么久才继续冲劲十足地着手生命的实验,创造出愈来愈复杂的有机体?
似乎她此刻才意识到自己已误了工期。
上帝抱怨道:“请你看一下订单,我的订单上已写明,寒武纪初期就应该有霸王龙。什么?你只造出了贝壳和蜗牛?还不赶快干活去!”
生命史中并不存在什么进化订单。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提这个问题。为什么进化女神创造的生命日趋复杂?其实大自然的发展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进步”趋势,虽然我们一厢情愿地以偏概全。当然,人比单细胞动物聪明,然而人类也更为脆弱。复杂性令我们虚弱,只要气温稍有变化或股市稍稍低迷一些,我们就会不堪重负。然而细菌却不畏严寒酷热,能经受火山爆发、彗星撞地球式的大灾难,无论是在滚烫的深海温泉还是南极的冰天雪地,无论是在岩石中还是在你的面包里,细菌都能随遇而安。总之,细菌比人类活得更潇洒。其实它们才是完美的终极进化产品,然而出于某种原因,进化还是选择了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细胞生命开始写作、阅读为止。
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了解进化女神的本来面目—进化是无数偶然事件的牺牲品,她从未想过要去创造生着蟹螯、长着柄眼或打着阿玛尼领带的生物。当然,让细胞批量生产是一项伟大的壮举,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话说回来,进化女神从过去到现在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既有条件带来的后果。而这些条件又完全听任地球的指挥—地球就像喜怒无常的女明星,时而六亲不认,时而温柔可亲。有时她还要求人们在遵从其绝对权威的前提下持续改造自然环境。
面对各种气候、地质乃至宇宙条件的影响,进化不得不经常有所行动。因此,想到进化女神在长达30亿年的时光中一直成功地制造着单细胞生物,人们不能不惊叹莫名。因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打击萌芽中的生命,一直是年轻地球的一大嗜好。而且,细胞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细胞,其中还涉及时间速度以及因果循环等问题,尤其……
就此打住!
一无所有—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
我们还是先往回走,走到最前端,走到大爆炸之前。你看见什么了吗?没错,一无所有。之所以一无所有,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宇宙,但是这种虚无恰恰导致了自身的覆灭。人类在丈量自己时,不仅要考虑长、宽、高等数据,还应考虑到自己的“使用期”,就像商品一样。但是大爆炸之前并不存在时间,换言之,时间还没溜进宇宙。没有时间,就没有时间中的过客。
然而大概在137亿年前,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突然发生了:一无所有的虚空中骤然诞生了时间和空间,两者开始迅速延展。面对这一事件,就连史蒂芬·霍金也语焉不详。接下来,无数事件以惊人的速度相继发生,即使只是探讨年轻宇宙生命的头三秒,人们就得穷尽书海。然而如果你认为那只是一段事件“繁多”的时期,那就得小心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时间速度比今天要高出很多倍。想象一部以快动作镜头拍成的电影—电影中的动作与正常时间中的动作一模一样,只是一切都快了三倍。这种快节奏的播放速度类似一种时间的高速度,而电影中的角色却完全不会因此手忙脚乱。在他们眼中,一切并无异样。而且,即使他们知道自己只是电影里的角色,并看见了观众所在的世界,他们仍会认为他们要比我们所在的世界快三倍。
时间是一种相对概念,它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重力会令时间摧折、紧缩、弯曲或倒流。今天,时间在宇宙的不同区域以不同的速度流淌。各个宇宙时区的人均会认为自己体验的时间才是绝对的时间,但只有一个独立于时间之外的观察者才会发现其中的巨大区别。
因此,一个过程的快慢,或一段时期的长短其实只是观察者的一家之言—换言之,只是一个时间测量者的一家之言。然而直到今天,“独立于时间之外的观察者”依然只是高等数学的假设物,因此我们只能满足于自己的片面性,将30亿年视为一段漫长无比的时期。既然那时根本没有人来确立时间的标准,因此“快”“慢”之类的概念完全可有可无。长短并无意义,3秒和30亿年之间并无区别。时间长短的计量其实并不依赖于时间单位,而是取决于事件的丰富程度。这点我们均有亲身体会。在无聊至极的场合—譬如岳父在婚礼上致辞时,或政客对尖锐问题作答时—十分钟漫长得如同行走在荒芜的沙漠中,然而情意绵绵的夜晚却如流星般稍纵即逝。这样看来,30亿年的单细胞生命或许只是一瞬间,而开天辟地的三秒却是一种永恒。因此,人们不能因为地球历史中的主要角色是细菌,就指责进化女神玩忽职守。这种看法实在有失偏颇。
再回到大爆炸的话题上。时空继续扩展充盈,而宇宙则渐渐冷却。其实冷却也是一个相对概念。5000℃或许已酷热无比,电子在这样的高温中疯狂飞转,然而即便这样的速度也无法逃脱质子的吸引力。因此,一个电子总是围绕着一个质子运转,这样就产生了氢原子。
大爆炸之前,宇宙无限稠密而且均匀。而在此之后,物质间产生了缝隙,光能借着物质传播。而且,由于光子能够穿越固体微粒,因此它们无须冲撞或撕扯物质。这样一来,物质终于获得了稳定的结构。氢构成了星云,星云愈积愈大,愈积愈沉,最后终于不堪重负而塌陷收缩。群星产生了,它们像高压锅一样,蓄积着巨大的压力,以致内部的氢都融合成氦。三个这样的氦原子核在一起便生成碳,碳原子核继续融合氦,就会变成氧。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今日宇宙的基本元素一一形成,世界开始熠熠生辉。
随着宇宙的冷却,愈来愈多的空间变成了荒芜的沙漠。恒星之间充满着虚空,飘荡着无数自由的微粒。星体散发的强烈紫外线阻止了一切可能的邂逅。然而气态星云中的情况却恰恰相反。那里的物质密度如此之大,无论是紫外线还是任何其他光线都无法渗入。因此星云总是漆黑一团,而且寒冷无比—-240℃。这样的寒冷恰好能够形成分子,而这样的密度更适合产生星体。
无数新星体相继诞生。许多恒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由于自身的重力而不断向内塌陷收缩,直至达到最高密度。其后果只有一个—一场华丽的爆炸。这场爆炸将炽热的恒星气体甩向宇宙太空,甩向宇宙诞生时产生的氢分子云,而氢云十分乐意接纳死去的恒星留下的沉重玩意儿。于是,在十亿个未成熟的银河星系中,氢与氧初次邂逅,两种元素不断融合,直到在冰冷尘粒的表面形成一种全新的分子—水。
点燃新火炉—太阳系形成
90亿年的时光匆匆流逝。星辰诞生,星系形成,像宇宙之轮一样生生不息。幼年时期的宇宙环境并不理想,星星们吵嚷不休。我们的星系(银河系)也是好争夺地盘的侵略者之一,它与邻居们冲突
……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真有趣呀!一本部头这么大的海洋科普文学,遍搜了古往今来有关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工程、环保资讯的书籍,却用如此多的文人情怀、人文关怀,以及若有似无的科幻想象情节,如缠七彩杂色的丝缕般,糅合在一起,的确给人全然不同的阅读经验。或许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不自觉得反映了他自己的人生,多彩多姿,充满惊奇,不循旧规,却不虚此行。
——方力行(台湾海洋生物馆前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