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美,美在哪里?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原因何在?本书作者把枯燥的艺术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带领读者一起去探索传统文化蕴含的密码。
☆作者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南画十六观》等著作。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汇集。共十讲,分别是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本书不是对艺术理论做逻辑推演,而是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所以它既是理论的,又是感性的,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艺术的相通之处。这种美学论著的写法与宗白华先生一脉相承,在当下却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韵味。因此,此书从出版至今,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
东晋最伟大的画家顾恺之曾经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三国时音乐家嵇康曾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诗,顾恺之就是由此诗举例,来谈人物画特点的。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描摹,而画“目送归鸿”,画的是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露的是人深衷的感受,这属于神方面的,所以,比形就难得多。但顾恺之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不能停留在形的描摹上,必须上升到神,以神统形,他提出著名的“以形写神”的观点。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如他画当时一位有名的将军裴楷像,要“益三毛”,特别强调在人物面部画出胡须,就是要表达人物英武的神情。画当时一位风流诗人谢幼舆的形象,为他后面加上了山水背景,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这个人应该置于丘壑中。”就是出于神的考虑。
北宋苏轼曾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他的意思是说,如果画画只能画得像,这跟小孩子的水平差不多。如果作诗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那不是一个好诗人。画要画出神,诗要有言外之味。古代艺术论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等等。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山林畏佳,大木百围,可图也。万窍怒呺,激謞叱吸,叫号宎咬,调调刁刁,则不可图也。于不可图而图之,唯隐几而闻天籁。”山水林木等,是有形的,可以直接描摹,而像狂风怒号,则是无形的,很难画出,但高明的画家就是要画出这不可画的意味来。
中国艺术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所应做的。
这一讲谈中国艺术理论中的形神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无法在一讲中说清,这里拟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具体的艺术形式来谈。我将这讲的题目定为“听香”,从一个关于“香”的体味中看形神问题的实质及其意味。
前人有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可以感觉的形,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领人们走向其无穷艺术世界的门户,看中国艺术,要注意它暗香浮动的妙韵。
……
引子
第一讲 听香
第二讲 看舞
第三讲 曲径
第四讲 微花
第五讲 枯树
第六讲 空山
第七讲 冷月
第八讲 和风
第九讲 慧剑
第十讲 扁舟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向以为美是一种直觉,一种顿悟,是无法用文字去细细描摹,就好像我们无法用双手去摩挲天边的明月,无法用语言去吟诵佛法的真谛一样。直到翻开美学大师朱良志先生的《曲院风荷》一书,我才发现美原来也是可以这样娓娓道来的,她那不再可望而不可及的微笑,也是可以欣赏甚至把玩的。
——青简
★也许对终日浸溺其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只是皮毛?但是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却宛如盛宴一般叫人惊喜不已甚至贪婪。最喜欢的是本书涉猎面极广,诗,词,曲,书法,园林,花鸟,山水,篆刻,禅,哲学,音乐,等等中国艺术的种类都交杂在一起,正是我喜欢的大杂烩一样的好东西。更像一本向导,一个开始,我可以从书中的提示线索里慢慢走出去,看到更深更广的世界,因为这本书里的“地图”我现在知道如何摸索,有多少小径等着我走.....
——Jean(锦衣夜行)
★这本书用唯美的文字 清晰的阐述了中国经典艺术取向 朱先生引经据典,用大量的实例和精炼的总结为读者献上了十份艺术大餐: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对于我这样的入门级读者来说,朱先生用心血集毕生感悟凝结成的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经典艺术的博大和美妙,它也给我指出了中国经典艺术大观园中的各条道路和景点......
——bay (bay 需要朋友需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