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宋以后题画诗日益绚丽多姿唐以前传世的画迹不多,但五代至宋初传世的画并不少,然而在五代画家的作品上却很难见到题画诗。这是由于五代画院渐兴,宫廷画家出于恭谨的臣属地位所致。五代画家,并非不擅于诗,譬如荆浩的诗就做得很好。据《五代名画补遗》载:“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尝乞画于浩,寄诗以达其意日:‘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耸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后浩画山水图以贻大愚,仍以诗答之日:‘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又如五代石恪,《五代诗话》载有他的《赠人诗》:“衡阳去此正三千,一路程途甚坦然;深邃门墙三楚外,清风池馆五峰前;两边市井来商客,东岸汀洲簇钓船;公退只应无别事,朱凌后洞看神仙。”再如宋初画家李成,《五代诗话》云:“李成,字成熙,唐之后裔,五代时避地,徙家营丘,嗜酒善琴奕,妙画山水,好为歌诗。”其《戏嘲聂崇义》诗云:“近贵金为馈,攀龙即是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可见五代画家是有条件作题画诗的,其所以不题,正是出于对君王的恭谨。但君主在画上题诗并不乏其例。如《五代诗话》载:“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后主《渔父词》二首。其一日:‘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其二日:‘一棹春风一叶舟,一轮玺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北宋中期后,文人画逐步兴起,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等人,大力提倡“诗画一律”,这些文人,大多精于诗画,擅长书法,在他们的倡导下,使诗书画结合的题款艺术日益绚丽多彩。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折枝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们要求画家作画要“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使绘画趋向诗化。趋向诗化的目的,是使绘画能够进一步抒发主观感情。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并不是说画不要形似,而是说不要斤斤于形似而忽略了抒发感情,画中的物形,应该是情化了的物形,并不是纯客观的那种无主观感情色彩的物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但是宋画还是比较注意物形的描绘,晁以道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评论晁以道诗说:“此宋画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