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文书行政的汉帝国/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0.00     定价 ¥ 60.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8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4101921
  • 作      者:
    作者:(日)富谷至|总主编:刘东|译者:刘恒武//孔李波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所谓“北辰一刀流”是日本文政年间千叶周作创立的剑术流派.把以往的剑术升格到武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境界,并且研习之人多有通朱子学与汉诗者。故而“北辰一刀流”在江户末年影响很大,从中产生了很多重要人物,如幕末维新志士坂本龙马的“武者修行”,就是跟从这个流派学习了剑术。实际上,读完这部简牍学力作,我深深地以为,富谷至教授自己完全继承并发扬了东瀛汉简研究前辈的“剑法”,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之为汉简研究新世代中的“北辰一刀流”。
  ——童岭《汉简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读富谷至教授简牍学新作札记》(载于《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
展开
作者简介
  富谷至,1952年生于日本大阪。日本京都大学史学科东洋史专业博士,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秦汉法制史、筒牍学,是目前日本中国古代史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富谷至教授曾赴中国西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德国明斯特大学进行研究与交流,享有极高的国际学术声望。其代表论著除了《文害行政の漠帝国》(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年)之外,还包括《秦漠刑罚制度の研究》(同明舍,1998年)、《木筒·竹筒の语る中国古代——害记の文化史》(岩波书店,2003年),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文书行政的汉帝国》系近年日本学界在秦汉史和简牍学研究领域卓有影响的一部优秀著作,作者富谷至主要根据汉代简牍资料,深入剖析了汉王朝的文书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文书行政的汉帝国》由“简牍的形态与功能——视觉简牍之观察”、“文书记录及其相关背景”、“汉代行政制度考证”三部分构成。作者指出,简牍这种书写材料使汉代的文书行政得以实现,而汉王朝集权帝制的确立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文书行政的贯彻实行。
展开
精彩书摘
  毫无疑问,文书行政的执行者是书记官。隶属于各个官署的书记官,其官阶分为若干层级,职名也各不相同。根据居延简牍和敦煌汉简来看,都尉府配有被称为掾史和书佐的书记官,候官配有令史和尉史,而其下属的部则有候史。他们在书记官中的级别算是最低的,例如,令史的官秩为百石以下。他们的职责不仅包括撰制应发文书,还包括誊写已收文书、编制各种簿籍、誊写此类簿籍并且将之报送上级机关,等等。
  以文书为手段展开的行政活动,以文字的读写为前提。当然,就文字的读写而言,文字的学习和掌握又是必要的。这种学习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路径和目的。首先,学习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不识字的学童。
  2.从事要求具备文字读写能力之职业的人。
  两者同样都是文字的学习者,但是他们的目的不同,而且识字程度、学习方法和教材也存在差异。我这里所说的“识字程度”,是指掌握文字的数量多少以及水平高低。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文字阅读能力并不等同于文字书写能力。掌握文字的程度,可以分成以下若干等级:
  A.完全不能解读文字,无法理解书写的内容。
  B.只会读写自己的名字。
  C.掌握了日常生活会话所用文字。
  D.能够理解官府通知(公文)的内容,而且可以拟制公文。
  E.可以读解书籍内容,还能撰写知识人层次的文章。
  事实上,就“识字能力”而言,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精确的判断标准。故此,带有歧视性色彩的“文盲”和“文盲率”这两个词,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虽然可以将识字程度分为以上由A到E若干级,但是这种分级极为粗略,并不存在界限清楚的分类标准。①在此,之所以设定C、D两个等级,是由于以皇帝诏书为首的各级命令均以文书的形式进行传达,有的在各级行政机关之间处理,有的则向一般民众宣谕,这些都与识字水平密切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书行政是在识文解字的前提下有效运转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标准D极其重要,文书用语具有很强的专用性,远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汇和文字难以理解,故而必须与标准C区分为两个不同级别。本章将就文书行政、书记官、官吏的文字学习以及吏员的选拔考试和任用资格等问题展开论述,进而弄清文书究竟能够传达到何种层面。并非所有人都拥有识字能力,即便是在吏员当中,也有一些不能阅读文字的下级僚属。汉代的普通大众识字能力有限,甚或目不识丁,这也是很容易想象的。那么,在行政信息无法以书面文书的形式进行传达的社会基层,必要的指令又是如何发布的呢?
  ……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编 简牍的形态与功能——视觉简牍之考察
第一章 简牍时代及其终焉
引言
一、论语的错简
1.错简
2.错简产生于何时?
二、韦编三绝
1.韦编是鞣皮制成的吗?
2.“韦编三绝”语义的演变
小结——由青丝、青囊到青帙、青纸
第二章 视觉简牍的诞生——关于简札长度的考察
一、简牍长度概观
二、尺一诏的起源
三、三尺之律
四、儒家经书的长度
小结
第三章 檄书考——视觉简牍的发展
引言
一、檄的考察——“卅井关守丞匡檄”
二、檄和检
三、檄究竟是什么——檄的功能和效果
1.关于印
2.“日时在检中”的含义
3.露布的效果
四、另一种檄——公告檄文
1.候史广德行罚檄
2.玉门花海出土的皇帝遗诏
3.多面体《急就篇》
小结

第二编 文书记录及其相关背景
第一章 书记官之路——汉代下级官吏的文字学习
引言
一、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的汉代律令的史律
二、“史”、“不史”和“能书会计”
三、文书的传送
四、扁书与讽诵——文书行政与口头传达
1.所谓“扁书”
2.行政文书的最终地点
五、《急就篇》与《千字文》
小结
第二章 字体、书法、书法艺术——行政文书造就的书法艺术
引言——书法艺术的成立条件
一、字体的名称——隶书、草书、楷书
二、木简中的书法和习书
1.悬针与波磔
2.习书简
3.木简中所见草书
三、从行政文书到书法艺术
小结
第三章 行政文书的格式和惯用语
引言
一、惯用结束语
1.“如律令”等
2.“毋以它为解”、“毋忽”、“以急疾为故”
3.“有书”、“有教”
二、文书的传送和惯用语
1.检面表记与传送
2.“行者走”、“吏马驰行”、“马驰行”等
3.关于“发”
三、亲笔签名和副本撰制
小结

第三编 汉代行政制度考证
第一章 汉代的地方行政——关于汉简中“亭”的分析
引言
一、汉代边地出土简牍中的“亭”
1.“亭”、“亭燧”、“邮亭”等名词的语义
2.额济纳河流域汉亭的实态及其功能
3.汉代边地的邮亭——以邮行、以亭行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亭制
1.以尹湾汉简及文献史料为基础的考察
2.乡、亭、里制度再考——以“十里一亭”为中心
小结
第二章 交通行政——通行证和关卡
引言
一、文献史料中的“传”及其注释
二、简牍资料中的“传”——以汉代边地木简为中心
1.申请程序
2.“传”的书式
3.传的递交
4.传与符、致
三、汉代的关卡——以汉代西北边地为焦点
1.肩水金关出土木简的分析
2.居延县索关
3.玉门关的地望
小结
第三章 粮食供给及其管理——汉代谷仓制度考
引言
一、居延地区的谷仓
1.仓的种类及其设置
2.仓官
3.仓的管理
二、粮食供给的实态
1.供给量
2.大石和小石
3.供给对象
4.簿籍
三、睡虎地秦律中的谷仓
1.仓律、效律中的二三条文
2.仓律(简88—94)的释读
小结
结语
著者跋
译后记
插图出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