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3卷1840-1895)/历史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0.00     定价 ¥ 69.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6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4081575
  • 作      者:
    作者:刘岳兵|编者:杨栋梁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3卷(1840-1895)》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本书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展开
精彩书摘
  2.关于《邻草》的参考文献
  执笔《邻草》时,加藤弘之获得了蕃书调所教授助理的职位,关于《邻草》的参考文献,下出隼吉曾经指出:“虽说是读了蕃书调所的藏书而执笔的,但是根据什么书籍而写的,博士(指加藤)并没有说。即便去调查现存于静冈的葵文库中当时流传下来的洋书,据说也没有分析像样的原本。在语言的使用是像是多有依据汉译本的样子,但大体上毕竟还是根据荷兰或德国那些公民读本吧。”与此相对,尾佐竹猛在《日本宪政史大纲》的“议会思想的移入”部分,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他认为当时日本国民中除了极少数一部分可以得到“来自荷兰语的外国知识”外,“那时在中国的欧美人的文化宣传事业脚踏实地地得以推进,出版了许多有益的汉文著作。这样一来,中国人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当时我国的有识之士因为全都是汉学者,有幸竞相阅读这些著作,将其翻译过来的在我国也不少,由此渐渐地欧美的议会制度也被介绍到我国。”的确,魏源(1794-1857)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1795-1873)的《瀛寰志略》在日本甚至作为地方学馆的教材来使用,可以说流布极广。尾佐竹猛在介绍《瀛寰志略》时虽然提到“加藤弘之所著《邻草》借助于此书的译语很多”,但语焉未详。今略举一例说明。比如在论及英国的议会制度时,《瀛寰志略》有“爵房”和“乡绅房”的译语,分别表示其上议院和下议院。而《邻草》中就原原本本地借用了“爵房”这一用语,同时将“乡绅房”改为“荐绅房”。
  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中国的著作对当时日本人的新的世界认识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源了圆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说法,就是:“直至庆应二年(1866年)出版福泽谕吉著的《西洋事情》的初编时为止,当时的大部分知识人主要是通过汉文书籍来认识世界的。”《邻草》这部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以从中国获得的世界知识而在国际性的视野里劝说中国实行政治改革,由此却成为在日本“解说立宪政体的最初的著作”。这种将中国作为日本的“殷鉴”的思想意识,已经远非半个世纪之前完成的专事“裂眦骂詈”的《殷鉴论》同日而语了。津田真道在《邻草》的初稿本《最新论》中以朱批的方式给予其所论下了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对其“清英胜败之故”和“清国恢复之策”,从总体上不惜用“最妙”加以赞扬。同时将其所论置于同时代的东西方思想状况中,论述说:“以西洋人的眼光来看虽然不足为奇,而满清的一万万人,恐怕没有一个人着眼于此。可惜清主不能听到此论。盖爱新觉罗氏,一家之存亡可以任天意,但关系到清民一亿之祸福呀。余也到于此而悲于清国无其人焉。”这或许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最早的一种比较思想论了。
  ……
展开
目录
引言: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一个典型的例子:佐藤信渊的中国认识
三 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一:对象化中国
四 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二:类型化中国
五 简单的结语
第一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日本中国观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 殷鉴论
二 唇齿论
三 敌对论
四 亲善论
第二章从“臆测”到实证
一 古贺侗庵的《海防臆测》与《鸦片酿变记》
二 洋学者的视线:渡边华山与高野长英
三 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儒者及志士的中国观
四 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与实证的中国观的形成
补论:近代日本的立宪政体与中国--以加藤弘之的《邻草》为例
第三章作为“经略”的“修好”
一 “万国对峙”与“万国并立”
二 《中日修好条规》(上):“修好”的交涉
三 《中日修好条规》(下):“修好”的种种“如意算盘”
四 出兵台湾:无理取闹的得逞
第四章“可侮”与“不可侮”之间:以福泽谕吉为中心
一 舆论界“可侮”与“不可侮”的讨论
二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上):《文明论之概略》以前的中国认识
三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中):《文明论之概略》中的中国认识
四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下):走向《脱亚论》
第五章蔑视中国的普及化
一 从《征讨清国策案》到甲午战争的爆发
二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一):竹越与三郎的《支那论》与德富苏峰的《大日本膨胀论》
三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二):荒尾精的《对清意见》与尾崎行雄的《支那处分案》
四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三):歌曲与漫画中的中国丑化管窥
结语:由胜海舟的中国认识所想到的--与松浦玲先生商榷
一 所谓胜海舟自始至终反对日清战争
二 “尧舜的政治”真意何在?
三 胜海舟与丁汝昌、康有为
四 “所谓历史,实在是难呀。”
人名索引
征引及参考文献
相关事项年表
附录: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田中梓都美)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