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2卷1603-1840)/历史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0.00     定价 ¥ 38.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6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4081582
  • 作      者:
    作者:赵德宇//向卿|编者:杨栋梁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展开
精彩书摘
  不过,这种基于华夷思想的日本优越性的主张,恰恰体现了一个“日本的”儒者在普遍(儒道)与特殊(神道)、他者性与主体性之间的两难。儒者身份的规定性决定了他们无论如何羡慕中国文化,对异国圣贤取代日本开国始祖这种大事,难免不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它会导致日本丧失其主体性,成为中国文化的附庸。所以,他对“吴太伯后裔说”又抱怀疑的态度,不仅强调儒道与神道之间的对立,甚至主张神道的优越性。他说:“闻太伯可谓至德,则仲尼之语也。后世执简者,以本邦为其苗裔,俗所称东海姬氏国之类,何其诞哉!本邦元是灵神之国也,何故妄取彼而为祖乎?”可以说,林罗山关于神儒既统一又对立的自他认识,体现了他中国观的内在悖论。这种紧张关系不仅是近世日本儒者无法逃避的命运,更是随后同样肯定“吴太伯后裔说”的熊泽蕃山、林鹅峰、中江藤树、木下顺庵等儒者所要面对的问题。
  显然,林罗山的儒教及中国认识虽然也基于理的普遍性,却隐秘地体现了中国与日本(神国)、儒道与神道、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全面对立。这种对本国历史和传统的自觉,恰恰是影响林罗山中国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基于“神儒同理”的思想,林罗山一方面以理论证神道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以神论证神道的特殊性,进而展开神道对儒道的优越性论述。他依据“理一分殊”的思想,主要从理(道)、德、心等方面说明神儒的一致性。他认为,“神儒同理”或“神儒同道”,它们都是作为普遍真理的“理”或“道”的表现形式,仅名称不同而已。依据“神儒一理”的思想,林罗山就以“神”来比附或替换“理”,对神道及其历史进行了正统化的作业。他认为,“无形而有灵”、“无音无臭无始无终”的神等同于“理”、“气”,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内在规定性:“神乃天地之根、万物之体也。无神,万物不生,天地亦灭。……似空而不空,虽虚而有灵。”依据《日本书纪》等“古书”的记载,他认为,包含阴阳的“国常立尊”就是“一切诸神之根本”,即诸神和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此一神千变万化,成世上所有之神。一气分阴阳,阴阳分五行,五行相克相生而生万物之理也。”显然,通过这一作业,林罗山为神道的普遍性又提供了本土语境下的依据。因为神是世界的本原和所以然,所以“神道”也就是超时空的普遍真理。
  按照这种逻辑,林罗山就在本土语境下展开了“理当心地神道”的论述。他认为,神道“是天照大神以来相传、神武以来代代帝王一人统治之事也”,这一特性就连中国都所不能及:“神武以来,皇统一种,百世绵绵,虽中华及异域,未有如此之悠久矣,美哉。”显然,无论是以神道的万世一系主张对中国的优越性,还是意图在本土语境下对神道及其历史进行合理化的作业,都反映了林罗山在“东夷”与“中华”这种白他认识下的紧张心态。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儒学家的中国观
一、江户时代初期儒者的中国认识:“理”的普遍性与儒者的中国憧憬
1.藤原惺窝的中国认识
2.林罗山的中国认识
3.中江藤树的中国认识
4.明末遗臣与日本儒者的中国认识
二、海禁时代儒者的中国认识:“中华”的概念化与华夷秩序观的分裂
1.中华崇拜思想
2.日本型华夷思想
第二章 国学家的中国观
一、国学孕育阶段的中国认识:神儒佛三教一致下的中国观
1.复古思潮与国学的萌芽
2.国学先驱者的中国认识--户田茂睡
3.国学先驱者的中国认识--契冲
二、国学确立阶段的中国认识:国学话语体系的创建与儒佛的排斥
1.荷田春满的中国认识
2.贺茂真渊的中国认识
三、国学大成与发展阶段的中国认识:神道的普遍性与儒佛的特殊性
1.本居宣长的中国认识
2.平田笃胤的中国认识
四、对国学者中国认识的思考
第三章 兰学与中国认识
一、兰学素描
1.学统源流
2.科学认识论
3.兰学的职业化
二、兰医技术型
1.杉田玄白:从弃汉到存汉
2.前野良泽:慕兰存汉
3.大槻玄泽:汉兰折中
三、经世致用型
1.山片蟠桃:对中国文化的扬弃
2.本多利明:基于地理环境论的中国认识
四、融汇中西型-和魂洋才论
1.佐久间象山:中西文化互补论
2.横井小楠:“三代”政治样本观
3.流连于中华文化的情结
五、佐藤信渊的兴日侵华论
第四章 幕末遣欧美使节的中国见闻
一、香港、上海识见
1.香港见闻
2.上海印象
二、海外华人与中国事情
1.邂逅海外华人
2.关注中国事情
三、幕末使节中国见闻的特点
1.评价严苛
2.视角偏颇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