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在欧美和非洲广为流传。本病主要有沙眼衣原体(占40%-50%)和支原体(占20%-30%)引起。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也可引发。本病的传染源是患者,通过性接触而传播。有关研究发现,有衣原体宫颈炎的妇女的男性性伙伴的感染率可高达28%。另外,沙眼衣原体还可通过母亲的产道传染,引起婴儿的眼结膜炎、肺炎、中耳炎和母婴的阴道炎等,衣原体感染与年龄关系密切,年轻人感染率最高。
【临床表现】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典型症状为尿道剧痒,伴有轻重不一的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但症状比淋菌性尿道炎轻,清晨首次排尿前,尿道口可有少量稀薄黏液性分泌物。女性患者症状较男性轻,感染早期可无症状,白带增多是女性感染的典型表现,一般均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治疗】
1.取穴
分2组取穴,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1组;膀胱俞、秩边为2组。
2.操作方法
中极穴直刺1.5~3寸,徐徐提插刮针手法,针感可达生殖器部位;足三里直刺1.5~3寸,刮针手法;三阴交向悬钟方向透刺,捻转刮针手法;太冲直刺1~1.2寸(避开动脉),刮针手法。膀胱俞直刺1.5~3寸,提插刮针手法;秩边直刺1.5~3寸,提插刮针手法,间歇行针30~60分钟,15~2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1~2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出针后在膀胱俞及小腹部拔火罐15~30分钟,2组穴隔日交替针刺。
3.病例
患者,男,21岁,肯尼亚人。2003年8月12日初诊。
尿痛、尿频、尿急4天,伴尿道口晨起排尿前由脓性分泌物。4天前自觉尿道剧痒,继则出现尿痛、尿急及排尿困难。自述发病前有2个性伙伴,3人均经医院检查,有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史,此次是第三次发现,服用西药(具体药名不详)3天,效果不显,故要求针灸治疗。第一天针1组穴,第二天针2组穴,2组穴隔日交替针刺,手法同上。每日针1次,针后拔火罐。二诊(8月15日):尿痛有所减轻,排尿较前通畅。治疗1个疗程后,尿道刺激症状即完全消失。尿道口无排脓出现。继续治疗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嘱其在治疗期间停止性生活。
【按语】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高,病原菌复杂,西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易反复发作。特别对于一些迁延日久的患者,虽经西医治疗,但仍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笔者在临床上诊治的患者,大多属于此种情况,实践证明,针灸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较好,特别是急性患者,针灸治疗后症状可立即缓解。
非淋菌性尿道炎,属于中医“淋证”的范畴,证属下焦湿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取膀胱俞和中极,俞募相配,以利膀胱气机,通利小便;足三里健脾祛湿,升清降浊;三阴交为肝、脾、胃三经交会之穴,既可补中益气又可调节肾气,清理湿热;太冲为足厥阴之俞,肝经原穴,厥阴之脉上循阴器抵少腹,专司开关利机窍而清理下焦。古上穴相配,共奏疏通经脉、清理下焦湿热之功。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改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还能抑制炎症病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从而可减轻炎症及组织过度水肿,同时还能促使局部组织的吞噬细胞增多,并使吞噬能力加强,以达到灭菌抗炎的目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