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孟子》:
[详文]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必去盼望您国家的人民比邻国多啦。(治理国家的人)只要不去剥夺农民耕种的时间,那粮食就吃不了:不拿过于细密的渔网到池塘中去捞鱼,那鱼类水产便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生人、安葬死者不会感到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什么不满足,这便是王道的起点。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饲养的时间,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饥荒了。认真地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阐明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重要意义,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背负重物出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这样还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而实现王道的事,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一类家畜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了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饥民:老百姓死了,却说‘(置他们于死地的)不是我,是凶年饥岁’,这和拿刀把人刺杀,却说‘是兵器杀的人,不是我杀的’,还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是能够不归罪于凶年饥岁,这样,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便会投奔您这儿来了。”[原文]梁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日:“杀人以楼与刃,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日:“卮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注释]①安:乐意。
②梃:木棒。
③庖:厨房。
④厩:马栏。
⑤且人恶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⑥恶:疑问副词,何,怎么。
⑦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⑧象:同“像”。
[详文]梁惠王对孟子说:“我愿接受您的教导。”孟子回答道:“用棍棒和用刀子杀害人,二者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紧接上去问道:)“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摆着肥美的肉食,马栏里关着膘肥体壮的马匹,老百姓却面有饥色,田野上横陈着饿死者的尸体,这无异于赶着兽类去吃人。兽类自相残食,人们尚且憎恶它们这种行为;那些号称为民父母的执政者,办理政事时,不免干出类似驱赶兽类去吃人的勾当来,那么,他们作为人民父母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仲尼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偶像的人,应该没有后代留下吧!’孔子为什么对这个深恶痛绝呢?就因为用了像人形貌的偶像去殉葬。照这样看来,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饥饿而死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