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编 史论探寻
马致远及其杂剧创作
大都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
目连本事及其流变考
梨园革命军 改良急先锋——作为京剧剧作家的汪笑侬
舞蹈对戏剧的异向切人
现代戏的文化心理选择
关于京剧艺术的思考——纪念徽班进京200年
历史是一条河流——兼与麻国均同志商榷
丑角与丑角脸谱
“剧诗说”是东西方戏剧文化的结晶——兼与施旭升及其他“剧诗说”质疑者们商榷
昆曲《十五贯》的导演艺术
一个先锋主义者的戏剧变奏——孟京辉戏剧断想
第二编 域外戏剧
印度梵语戏剧及《舞论》导读
期待对话的继续——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1935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演出
南亚次大陆的生活镜像——从历史、制作、受众看印度电视剧的三重维度
从“向西”到“向东”——关于建立东方戏剧学体系的刍议
戏曲也能扎堆儿演出吗?
一部音乐剧 一棵摇钱树
戏剧不仅要西望,还要东张——拉坦.提亚姆与合唱演剧团
借鉴宝塚,主打明星制——为越剧发展建言
第三编 粤剧研究
粤剧概说
昆曲与粤剧
山谷搭戏棚 “观众”是老虎
从徐若呆到唐涤生——两个剧作家与任白的合作与成就
南派粤剧在广西
从粤剧制造到粤剧创造——创作粤剧《瓔珞传》有感
第四编 杂论书评
电子乐队与戏曲轻歌
戏剧表现形式的多样选择
历史与现实的解剖——意象豫剧《半个娘娘》漫议
凯歌的逻辑与无奈的程婴
杂拌糖与一棵菜——看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创作剧目有感
艺术外援应当学习谁
不创新毋宁死
福建戏曲的使命与创新
秦椒、秦人、秦腔
光有“口传心授”是不够的!
京剧病了,病得不轻
黄昏中的一抹亮色——京剧《曙色紫禁城》观后
论偏于古调.意重于继承。旨在于出新——评《古典戏曲编剧六论》
昔日繁盛今又来——谈廖奔著《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
让世界了解她——读麦克林的《中国戏剧简史》
为一代文学立传——读《元代文学史》
探寻舞台背后——介绍《中国戏班史》
涂面的艺术——记《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出版
附录
马拉提语戏剧的先锋——记萨蒂希。阿里卡教授
大师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理想与实干之间行走——泰戈尔、谭云山与中国学院
永远的女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