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胜义谛相品第二
胜义谛相,胜义与世俗相对,胜指胜智,义指义境。以真如理为胜智的境义称为“胜义”。谛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不舍离于所说义之义,谛在这里与语言有关,另一方面是观察以上所说义到究竟清净义称为“谛”,这里含有清净真如的意思。相是体相、相状的意思。本品即是讲胜义谛的真如有离言等五种自体相状。本品与后面三品共同组成“境、行、果”中的所观“境”。所观境就是指佛教行者所观照的对象,这里有“世俗境”和“胜义境”之分(后面四、五两品分为有性境和无性境)。大乘佛教中所观“境”面对的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了有为法和无为法,本品开始就分析了一切法,指出一切法中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的本质是无二,即非有为非无为。这就是“胜义谛境”所讨论的问题。但是要怎样来表示“胜义谛”呢?本品认为胜义谛相超过了我们一切的意识寻思境界,其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不是通过诤论来获得的,是圣者的内证境界。“胜义谛相”奥义微细甚深,其与一切行相的关系,既不是相同也非不同,超过或“一”(相同)或“异”(不同)的行相境界,此中的偈颂说明:要真正了知“胜义谛相”的奥义,获得解脱,须要勤修止观。这也就是第六品所说的。本品还说“胜义谛相”于一切处中是同一味相。于如在蕴处所获得的胜义谛相和于其他处如“缘起”、“食”、“四谛”、“三十七道品”等处所获得的“胜义谛相”是相同的。
展开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