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要荡开来立体地观照作家兼译作家杨绛,要将她置于与国内外其他作家[如英国小说家奥斯丁(JaneAusten,1775—1817)]和译作家(如翻译家傅雷和董燕生)的对比之中来把握;要谈杨荫杭(1878—1945)、钱锺书等家人对杨绛的评价、影响和衬托(家族与家庭环境因素)——以钱锺书为例,他作为不世出的才子型学者兼作家,自是高才硕学、惊才绝艳、睥睨物表、妙绝时人,而作为他的另一半的杨绛在风格上则恰恰相反,是深耕细作、浅斟慢酌,是不以才炫、不以学耀;要深入剖析杨绛对萨克雷(WilliamM.Thackeray,1811—1863)、菲尔丁(HenryFielding,1707—1754)等欧美小说家和文论家的小说作品及文学理论与理念的解读(杨绛原本就是一名从事欧美文学特别是欧美小说研究的知名专家),等等。
再譬如,在本着杨绛自己的“艺术是克服困难”117F这一理念对杨绛纠结和挣扎于“写作”与“写作的困难”这一两难境地的矛盾与复杂心态进行剖析与探究的过程中,既要依托杨绛的知识修养与人文素养,联系她的学术与语文造诣,也要考虑她的高级知识分子身份与学者心态。
在本书有限的篇幅内,以上粗粗罗列的几个方面或视角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得以充分体现,但作为讨论杨绛其人其作的参照系或坐标轴,它们会时不时对笔者予以提醒,有助于整个论证的精简、集中和深化。
作为引论,本书第一章的主体内容是,以杨绛研究文献的梳理和解析为基石与脉络,以世人如何看待和评析杨绛其人其作为出发点与切入点,全面回顾杨绛其人其作的整体状况、个性特点与存在价值,进而自然而然地引入“小说”这一研究视点,并概略总结以作家杨绛的小说写作、小说译作以及小说写译的理念与理论作为讨论重心的意义与必要性。
根据杨绛自己的一些零散叙述和追忆,小说写作一直是她的写作情(意)结或文学梦想的重心之所在:“我当初读文科,是有志遍读中外好小说,悟得创作小说的艺术,并助我写出好小说。”118F而杨绛的第一篇小说《路路》(现名《璐璐,不用愁!》)早在1934年即已写成,发表于1935年,与其首篇散文《收脚印》的发表(1933年)仅隔两年。“文革”以后,杨绛又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韧力和精神,写作并发表了其他一些中短篇小说(包括修改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两个短篇《小阳春》和《ROMANESQUE》)以及引起了较大反响的长篇小说《洗澡》。与此同时,杨绛在自己的文学研究主业上,也是以小说特别是欧美小说为主要考察对象,并陆续发表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小说理论批评与研究文字。
因此,要探讨杨绛的文学写作历程和心路历程,总结她的文学写作经验和教训,首先和终极就必须落实到对其与小说相关的理念与理论的考察上来。而要考察杨绛的小说写作理念与理论,就不能不首先爬梳、整理和提炼杨绛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小说研究文字。顺理成章,这便构成了本书第二章与第三章的主体内容。
同理,由于杨绛迄今为止的全部作品的“一半是翻译”119F,而她又曾结合自己的译作实践,陆续发表过一些颇具实用性或操作性的译论——其中的某些观点还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论,本书接下来将用第四章的全部篇幅,研讨杨绛以小说翻译为重心的文学翻译理论。
本书后续的第五章则将以前四章的铺垫为基础和骨架,理论联系实际地集中讨论杨绛的小说写作和小说译作。
所有这些方面的探讨,自然不会忽略杨绛自己的《关于小说》等文论结集。
虽然如前所述,杨绛毕生都有着强烈而旺盛的写作冲动、意愿乃至意志,但她从未把写作这件事看得很功利。一方面,她总是刻意强调自己并非学者——实际上是个如假包换的学者却又从不以学者自居,在在凸显了杨绛对自己的写作生涯和作者身份的更加看重:“我不是学者,这一点我与钱先生和女儿钱瑗不同。钱先生是学者,女儿钱瑗再活下去也是学者,我不是学者。”
另一方面,她又总是不忘随时随地地提醒大家(自然也包括她自己):“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在这一点上,杨绛其实很像比她年长七岁的另一位百岁作家巴金(1904—2005)——作为“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他和杨绛曾分别被冠以“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称号。122F的确,与杨绛的情形相仿佛,毕生勤奋笔耕的巴金也曾明确地一再矢口否认自己是文学家或艺术家。譬如,1980年,巴金曾在日本举办的一次演讲会上强调说:“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巴金和杨绛对文学家或作家身份的警惕或“排斥”无疑相当郑重其事。这一态度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谦虚、故弄玄虚或乃至不自信。那么,“作家”或“文学家”称号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无论是巴金还是杨绛都避之唯恐不及?更进一步地,为什么杨绛会特意强调“艺术是克服困难”,会明确认同“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的观点?124F对于一位作家而言,究竟何谓写作的“困难”,何谓“困难的克服”?这些话题将开启本书的最后一章——第六章。
本书的第六章作为尾论和综论,将从前几章分别以杨绛的小说写作、小说译作以及小说写译的理念与理论为主体内容所展开的个案性讨论,过渡到有关百龄作家杨绛其人其作的整体性省思与论说。从本书的初衷出发,本章无意对有着整整80年漫长写作经历的作家杨绛以浮泛评说和笼统锁定的方式盖棺论定;相反,将力图在开放的文学与历史视野下,还原作家杨绛文心的丰富与纠结,还原她在应对写作特别是小说写作的困难或限度的过程中,所体验的艰辛、困扰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