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
0.00     定价 ¥ 19.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6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5915772
  • 作      者:
    主编张大庆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医学人文是于20世纪兴起的以反思医学目的、维护医学尊严以及坚守医学良知等为内容的学术思潮、教改实践和文化运动。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16》:
  四、健康的哲学叙事与哲学修辞
  布拉克斯特在《健康是什么》-书中指出:健康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客观事实,它真实地存在,尽管它的因果谱系即相关性还需要继续探寻,似乎都不曾离开客观性和对象化的语境。其实,健康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外在的世界,而是由人类的生命认知所建构的。
  在这里,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分析,语义学方法的介入是哲学思辨的前提。老子的“名可名,非常名”,就是通过对概念的正反推敲,以抵达“道可道,非常道”的规律透析。人们常常通过哲学叙事来揭示人类的生存本质。通过推动健康研究从多元研究到多阶研究,对“健康”进行观念史、思想史研究及本体论探究,从而可从各个角度深刻的认识健康相关问题。
  1.哲学隐喻的古老启示
  古老的哲学修辞方式是哲学叙事,其特征是故事创造隐喻。很显然,隐喻不是科学论证,而是透过对哲学隐喻的阐释进一步揭示健康演进中的不等式特征,找寻健康认知中的有限与无限、可知与不可知、可控与不可控的价值张力。
  (1)健康中的“洞穴盲点”:洞穴盲点是柏拉图的经典隐喻。一群囚徒被困在洞穴里,身后有舞者在表演,囚徒通过火光映在洞壁上的光影来观摩表演。然而,他们无法直视真正的表演,映入眼帘的只是光影,然而,光影投射的表演并不是真正的表演。这个隐喻警示人类,即使在生命研究的现场,也无法获得完全、真实及精细的健康图景。
  (2)疾病中的“膏肓之谜”:“膏肓之谜”是中国先哲奉献的哲学隐喻。“膏肓”不是具象空间,而是绝对空间。人格化的疾病(小鬼)躲在膏肓之间,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医学无论如何进步,也无法做到全知、全能和全善,人类不仅无法包治百病,也无法阻断衰老与死亡的进程。因此,人类是难以企及无病无痛、不老不死的健康境界的。
  (3)保健中的“芝诺悖论”:“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在芝诺眼里,飞毛腿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这看似笑话,实则可证。对于绝对健康的境遇,人类只能无限逼近,却无法最终抵达。
  (4)生命中的“醉汉平衡”:醉汉的脚步总是跌跌撞撞,却踉跄而不倒。有的武林高手由此而生了。在动态周旋中似醉非醉的“醉拳”既能让自己不倒,还能打倒对方。其中看似随机、偶然,实则蕴含着必然。在生活中,漂浮性和随机性主宰着我们的健康。在医学检查中,人们可能遭遇假阳性和假阴性,看似不确定,实际上这是混沌中的秩序。在生命研究中,混沌模型(chaos model)及湍流模型(turbulent model)都是最富有挑战的复杂系统。
  2.健康的现实境遇与管理张力
  毫无疑问,在“健康中国”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对个体健康需要管理,对群体健康需要治理,而对于国民性,如贫愚弱私和不良卫生习俗等,则需要移风易俗的倡导以及国家法律与公权力来规训。这些使命的达成也需要哲学沉思,从而获得一份“独上高楼”的境界和“左右逢源”的张力。
  (1)宿命与诱惑:如何对待健与康、病与药,也是我们对待痛苦、死亡和医疗的基本态度。迄今为止,现代医学没有充分解释生命的偶然性以及疾苦、衰老和死亡的必然性。在人类的旅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生存风险,人不可必免地会经历病、痛、老、死。人的生命还有很强的偶然性,疾病无常,痛苦无常,生死无常。人们总是奢望自己不会经历病痛,但这是不可能的。
  在健康的信念中,一半是希望,另一半是奢望。我们要托起和满足生命中的希望,而要抛弃奢望,因为奢望是无法满足的。但人们常常无法分辨什么是希望,什么是奢望,有时也把奢望当作希望。这折射出了一个时期人们对待生命本质的认知,以及对金钱和享乐的态度,对医疗或养老保障水准的期许与心理落差,以及其他矛盾。
  对宿命与诱惑的思考也催生了健康的现代性反思。健康知识越普及,老百姓的误解就越多,社会对健康就越感到焦虑,对医疗安全就越感到恐惧。现代医疗屡创奇迹,却在死亡面前遭遇无力与无奈。即使是高技术手段,也无法阻挡死神的脚步,只会让濒死的痛苦延长。此外,高技术越普及,卫生费用支出及家庭的负担就越沉重,因病返贫的落差就越惨烈。2014年,美国发布了《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健康状态:寿命更短,健康状态更差》的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通过与其他高收入国家寿命、各年龄段健康状态及常见病发病率等多方面的比较,发现相对于其他高收入国家,美国人的寿命更短,健康状态更差,健康开支更多。该报告从公共卫生体系、个人行为习惯、社会因素、客观环境、政策和社会价值等方面检讨了原因。同时分析指出:过分迷信市场因素,单一依赖高科技,造成道德失范,也是重要因素[16]。
  (2)自由与规训:福柯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实际上是社会强化规训的历史,但是“规训”似乎没有好名声,甚至被污名化。在一般人的眼里,“规训”就是无所不在的监视或监控的摄像头,就是限制人的个体选择。在自由民主语境中健康的基本诉求是“我的健康我做主”:我的死亡我做主。因此,对健康的管理与规训都必须有充分的正当性和人性介入,必须以尊重人的健康,呵护人的生命为价值归依,才能获得社会与国民的普遍认同。
  在近代中国,健康活动有梁启超的“新民说”启蒙,晏阳初在河北正定推行的平民教育,梁澈溟在山东邹平尝试的乡村政治改良实验,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这些活动具有多重效应,从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的角度看,可以重塑国家、民族和国民的形象,采用让群众踊跃参与的运动方式实现公共卫生治理,实现政权稳定、政治认同、民族归属和国民凝聚。其动员的手段大多为军政模式(以正义与战争的名义,或以反抗外族入侵的名义)和训政模式(以革命和国家意志的名义),参杂部分宪政手法(以民权、法律和公众健康权的名义),如以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条例为由的社区与个体强制隔离,对个体活动自由进行短暂的限制。
  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洗礼与反思后,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体系中流行着一种“市场一个入主义”哲学[18]。这种哲学思维主导着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常常把疫情发病因素锁定为个人的不良陋习,如随地吐痰或不接受隔离等,将慢性病主要归咎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和运动不足等,从而弱化了国家与社会在疾病预防及公共卫生方面的责任,助长了自寻医疗和自保健康的社会意识。
  在西方,同样面临着健康管理、规训与个体自由和民主的抵牾,因而不能以个体自由的名义来取消或削弱健康管理及规训。
  ……
展开
目录
导 论
卫生计生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调研报告
试论“大健康观”
健康的哲学叙事
健康中国的历史进程
专 论
中国医改困境的理论反思与现代卫生财政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
健康中国与社工支持系统的建设及完善
——医务社工实践的上海经验
公民健康:何种权利?谁的责任?
健康中国与宏观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与健康
——田野志研究的视角
基本医疗服务定价要考虑人权标准
——评“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暴露医疗价格扭曲”
公立医院现行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属性及其法治化初探
医学人文与医乃仁术:论医学专业之要素
别 论
近代中西医论争的文化思考
健康与疾病:医学中的表象与本质
聚焦生命:生命的本相与实像
疾病叙事:执手相望,娓娓道来
直面生死:陌上花开,可缓缓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