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腹膜后穿刺途径的选择
腹膜后病变的穿刺途径原则上有两种:一种经腹膜腔,另一种则避开腹膜腔。
1.经腹膜腔途径:多数腹膜后肿块,尤其是突向腹腔者,取仰卧位自腹前壁经腹膜腔穿刺并无困难,系常规途径之一。近中线的腹膜后肿块,因受脊柱及厚实的腰大肌影响,腹后壁人路往往较困难,需由腹前壁穿刺。穿刺针贯穿腹腔时,可能穿过胃、肠及膀胱等脏器,临床实践证明,只要用细针,且胃肠无梗阻、淤血及肿胀,仍然是安全的。经腹膜腔做腹膜后穿刺时,原则上应当避免损伤肺、胸膜腔、胆囊、肾脏及大血管。2.非腹膜腔途径:侧卧位从侧腹壁或腰部进针或俯位从背部进针,均可避开腹膜腔达到穿刺腹膜后病变的目的。主要适用于:
(1)自腹前壁切面时病变显示不清或穿刺途径无法避开重要脏器、大血管以及距离较远者。
(2)对腹膜后各种脓肿的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需避免污染腹膜腔者。
【穿刺针具的监测】
有效的实时操作是超声导向穿刺操作能够成功的保证。下述方法可以提高针尖的显示率:
1.轻弹针座,或以2-3mm的小幅度反复快速提插穿刺针,牵动周围组织运动,产生回声。有助于显示针尖,但是切不可粗暴地推拉穿刺针,或企图在方向与角度不当的情况下在组织内强行移动穿刺针而指望对穿刺针进行校正。
2.快速抽动针芯,用针芯运动产生回声来确定穿刺针位置。但是对多数组织活检针在抵达靶目标前不许抽动针芯,不能采用抽动针芯的方法。
3.使用彩色多普勒监视,抽动针芯或提插针时可能显示穿刺针运动的彩色多普勒信号或伪像,能更有效地判定穿刺位置,但是并不是都有效。4.在允许的情况下,拔出针芯,向针鞘内注入少量含微气泡的液体常能较清楚地显示穿刺针的位置。若注入的同时用彩色多普勒监视,效果更好。
找到针尖后,如果穿刺针偏移,应将穿刺针退出到皮下,重新调整方向,使穿刺针在探头扫查平面内再次进针。值得注意的是,穿刺针穿入组织一定深度后,即很难改变其方向,强行改变方向很容易使穿刺针弯曲甚或划破组织器官。穿刺针与扫查平面不平行,会造成对针尖位置的错误判断。其特点是声像图上显示“针尖”强回声点,但继续进针时,强回声点不向前移动。所显示的“针尖”实际为针体与声束的交点。这种错觉可能使术者继续进针而造成其他部位的损伤。特别是使用粗针或其他损伤较大的器械时,可能引起并发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