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产物为水、饮、痰、瘀
心悸之由,内因主以宗气之虚,皆由心脏受累而悸作,已在上面叙述。更有外界诱因可寻,如精神因素,长期的高度的精神紧张,或反复的精神刺激。《素问,举痛论》中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然思本于心,脾必应之,所以思之不已,则劳伤于脾,心脾两伤而所病。《四家医要》也说:“曲运神机则劳心,居心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正是精神过用,使脏腑功能低下、失调乃致损伤上焦阳气,故“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气道约则不利。”而神气因以惮散,表现为胸闷,心悸不安。此时情况,主要以积精养神,消除劳思。更有遭到突然的、剧烈的精神创伤,《素问·举痛论》里说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所以凡惊恐、恚怒、忧虑均能使气血逆乱,影响心神的改变而出现心悸,当病因消除之后,可以自愈。如果仍然“心有余悸”,为余火未熄,故常伴口干,寐则惊惕,舌红,苔黄,脉数等,当以定惊宁心,清火安神。
病邪入侵,如痰饮、瘀血诸邪之内舍入于心者,也有心体不足之潜在内因,此时治疗就应正确处理邪正关系。病邪入侵引起之心悸,临床多见,常由伤寒、温病、风温、病毒等,《伤寒论》中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心之阴阳俱虚,出现动悸结代之证。《济生方》中云:“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乃由痹痛日久,则内舍于心,为风温化热,逐渐深入,浸淫心体,心动悸而见发热、汗出,骨节酸楚,悸常阵作,动则尤甚,伴有胸闷,气喘,脉数疾等。前证以益气、养阴、复脉:后证则祛风除湿、蠲痹宁心。至于温病、病毒之后,常有空虚而悸,心神不安,有时心跳剧烈,脉细数疾、或伴促脉,乃阻遏心阳、消耗心阴所致,应予通阳复阴、清营宁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