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弗洛伊德到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所说的客体是一个技术上的术语,用来描述驱力能量(力比多)期望得到满足的场所。在弗洛伊德看来,内在客体代表了驱力的客体。这与客体关系理论是不同的,客体关系理论处理的是依恋的客体。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初是没有外在客体的。力比多在婴儿的内部找到了它的客体,而婴儿正处在一个原始自恋的自我封闭状态。
自恋客体如何形成?
体验到乳房带来的满足感,婴儿便将母亲的乳房当作是力比多的客体。当乳房不在的时候,婴儿由于满足感的丧失而痛苦,这时,他便会幻想乳房,同时在自己的身上寻找缺失的口欲满足,而这在婴儿的内心当中会转变成为一种次级的自恋状态,以后婴儿会逐渐的认识到客体是存在于自体之外的。于是,随着主要的性欲发生区从口唇经过肛门转移到生殖器,婴儿将每一个身体部位的刺激体验与每一个时期照顾者给予的关注联系了起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