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遗迹 随着一系列的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中国文化的起源也成了人们再 度关注的焦点。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以西方传来说、仰韶与龙山文 化的东西二元文化说与多元说三种观点的争执最多。
20世纪初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并 作出错误的判断:中国文化来自西方。为此,西方文化一度对中国文 化持有偏见,认为中国文化源自西方。这种偏见一直持续到20世纪 50年代。考古学家考证西安半坡村的彩陶文化遗址的年代大约在公 元前4000年,比起安特生所估计的公元前2000年早得多。又发现中 原仰韶遗址叠压在甘肃仰韶遗址之下,彩陶西传来中的假说于是被推 翻。紧接着龙山文化遗址被发现,人们发现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在渭水 流域、晋南、豫西,后来因为中原的人口压力与农耕技术的进步,开 始向东部大平原与东南丘陵河谷地区扩张。于是,这一起源说开始深 入人心。
考古遗址之“城”的出现 仰韶时代中晚期是“城”的初现时期,“城”的出现是中国文化 和文明初步形成的标志。“城”先出现于长江中游的澧县城头山。之 后扩展到黄河中下游,但也仅见城头山、西山和西康留三座。而仰韶 时代中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和特权等级的形成,是原始社会组 织结构“危机”的体现,表现出社会进步、文明萌芽的根本特点。
以夯土城圈为代表的城,既在原有的构筑技术上和布局上有了很 大改善,但又多保留了浓重的环壕聚落的形态残余。在应付越发频繁 的外部战争、内部冲突中,壕防向城防转变,聚落的防御功能得到了 空前的加强。在内在结构上,初现的城体现了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 复杂的社会关系。初现的城并没有将原氏族或部落的全体成员圈括在 城中予以“保护”,城头山城内出现了大型夯土基址、制陶区和墓葬 区——显然城圈内变成了特权阶层从生到死的聚落专利。城防建筑需 要巨大的耗费,西山的城中建筑还使用了人、畜奠基,说明权贵利益 是建立在牺牲大部分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城”是文化与文明的初步开始,那么铜器的出现则是 这一时代技术与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陕西姜寨仰韶文化早期残铜 片、甘肃林家马家窑文化铜刀、山西源涡仰韶晚期铜渣、山东大汶口 文化墓葬的铜残迹,都早于或相当于初城时代。这一阶段称为中国铜 石并用时代的早期。换句话说,三代文明重要内容之一的青铜文化是 同步萌芽于初城时代。
同时这还是象形文字萌芽的时代。山东诸城前寨、莒县凌阳河以 及皖北蒙城尉迟寺多次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文,停留在写实、图 形化的原始阶段。但是三地共出笔画、结构相同的“日、火、山” 形组合字体说明这种文字在很大区域内通用,而且这些陶文还可以在 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找到同字。虽然只是简单的形体字,但是对中国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却是很重要的。
因此,仰韶时代中晚期也被认为是中国原始社会组织深刻变化的 时代,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特权阶层筑城自保,是中国文化向着 文明方向发展的重要体现。
龙山文化遗址 在仰韶文化之后,龙山文化遗址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此时 期即龙山时代。迄今已在黄河、长江流域发现近50处该时代的城或 相当于城的遗迹,这是中国早期城址的繁盛时代。城址的数量、分 布、规模、结构与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熟的文明因素在广泛 区域内积淀,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正在中华各地加速形成,中国历史 走到了建构文明的最后阶段。
以大型城址为中心的“等级群落”结构完全不同于仰韶时代中 晚期的初城形态,从形态与结构上说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方国组织形 成、氏族部落社会的组织结构濒临解体在聚落形态上的反映。龙山城 址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六大古文化区系中,分别相当 于我国传说时代至历史早期华夏、东夷、巴蜀、荆楚、吴越等民族集 团及其先民的活动区,而不同区系中相继出现的以大型聚落为中心的 “等级群落”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实体的考古遗迹。
从人们共同体的社会关系上说,以大型城址为中心的龙山群落中 的私有制已经成熟发展、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那些占据群落中心、位 居高台建筑内发号施令、处于权力最上层的实体首领开始逐步蜕变为 方国的“国王”。
迄今所见的近50座先夏时期的城址绝大多数创建于广义的龙山 时代,在等级群落单位的中心修造了面积20万~30万平方米的大型 城址,如石家河城达到120万平方米,尤为壮观。中心城址都修建了 高大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高台建筑与祭坛。大型工程的全面实 施意味着动用大量的劳动力从事非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蛋壳黑陶、 精雕玉器、祭坛里包含的复杂礼仪,表明在手工业、宗教祭祀等领域 已经分化出许多满足上层社会特殊需要的专业阶层。中国文化已经逐 渐地形成自我体系。
但是,从墓区的形态与结构上说,龙山时代贵族与平民共用 “公共墓地”是这一时期氏族社会“平等”社会关系的躯壳仍然保留 的证据。就是说“贵族”大墓虽具有类似于阶级社会贵族墓葬的特 征,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大众。这不但是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还 没有割断(三代国家中氏族纽带外壳也仍保留)的问题,更重要的 是“原始方国”的“王室”专有墓地尚未建立,氏族社会的社会关 系纽带还没有被抛弃。
文明产品的衍生 铜器、文字、礼制等中国文明的表征产品在龙山时代也同步复杂 化,与国家文明加速成长的形势相吻合。
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铜器,其分布比仰韶时代要广泛得多,迄今 在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发现20处地点,技术和形态也明显进步和复 杂化。仅齐家文化中就发现了50多件铜器,器型包括刀、凿、锥、 钻头、匕、指环、带銎釜、铜镜等。这表明铜器的使用已经超越了仰 韶时代的零星、个别特点,而成为龙山时代的特征之一。龙山时代的 铜器有小型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所运用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已经非 常广泛,但铜容器和商周式的“礼器”还没有发生。
在从刻画符号式的原始文字向成熟的象形文字发展的轨道上,龙 山时代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山东龙山、河南龙山、陶寺、石家 河、齐家、良渚等文化中都发现了原始文字。龙山时代原始文字较之 仰韶时代的成熟性表现为两点,一是单个字体已经超越了仰韶时代写 实、图形化的初始阶段,会意、抽象化程度提高,笔画工整、规则, 与三代象形文字越来越接近。二是龙山原始文字摆脱了仰韶时代单字 孤立存在的阶段,出现了多字成行的文句,在从单个符号向记事文字 发展的道路上完成了关键的一步。最重要的发现是山东邹平丁公一块 龙山陶片上的11个原始文字,三排排列,是龙山时代象形文字已经 基本成型的证据。当然,这些文字资料不是国家文明的直接证据,而 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的表征。
龙山时代礼制的复杂化也达到了先夏时期的顶峰阶段。在大型城 址和等级聚落中心的重要建筑内普遍发现了人、畜牺牲祭祀的奠基遗 迹。在丧葬上,贵族墓地或公共墓地内的贵族墓区人、畜牺牲祭祀遗 迹也相当普遍。中心聚落往往还建筑有大型、复杂的专用祭祀场所。
可见无论是仰韶遗址还是龙山遗址,以及后续的遗址,都是中国 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它们的不断进步,才形成了 中国这独有的文化。P3-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