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舱就是为了提高海船的抗沉性,用不透水的舱壁将船体分隔成许多密闭的船舱,当船因故破损而进水时,破舱中的水不致流入邻舱,以免进水过多而造成船体沉没或倾覆。这是中国造船工艺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我国早在宋代,船工们为提高海船的抗沉性,在造船时已经普遍运用水密隔舱了。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了一条宋代的大海船,船体是用坚固的木材隔成13个船舱。隔舱板跟船壳用扁平铁钩钉联,隙缝处用桐油灰腻密,具有严密的隔水作用。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谈到了中国的水密隔舱技术:“一些吨位较大的船,舱壁的厚度多达13层,都是用厚板造成,用榫眼相互结合,其目的在于预防意外事故,比如忽然触礁或受到鲸鱼的撞击而出现漏洞,海水从撞坏的地方渗透进来。由于这种舱隔造得十分精密,所以一舱进水,并不影响其他船舱。”尽管马可·波罗在13世纪时就向西方介绍了这种水密隔舱的原理,但欧洲直到500年之后才普遍采用它,也就是到了18世纪末,欧洲才出现了水密隔舱轮船。从此,中国优良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及世界各国的造船工艺所吸收,至今仍在现代的造船业中普遍使用。
10.帆船的起源
帆船是继舟、筏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它主要靠帆具借助风力航行,靠桨、橹和篙作为无风时推进、靠泊与起航的手段。
帆船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撑篙驾着由芦苇制成的木筏越过浅滩及大河,在这种芦草船上加上简陋的帆,可以算是现代帆船的始祖。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公元3世纪时的东汉末年就出现了斜纵帆船。北宋时代制造的帆船,能够操纵自如地运用各个方向的风力来航行。15世纪早期,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时,正是成功地应用了梯形斜纵帆船。当时每根桅上有一张帆或两张帆,用以增加桅杆数量,使帆船大型化。有的帆船上装有数十面能够转动的船帆,可以适应各种风向,保证长距离海上航行的快速、准确和安全。正是这种优良的船帆结构,使中国帆船的结构更加完善,航海性能更加优越。而欧洲直到16世纪才运用了这种先进的船帆,比我国晚了1300年。
梯形斜纵帆是一种性能极优良的船帆,它是由我国占代船工所发明的。这种帆的桅杆上大量利用了带有撑条的平行的竹子,安置在帆幕上。形成横向的加强结构和升降自如的帆架结构。这种能够转动的、充分地利用空气动力的高效风帆,可以适应各种风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