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散文分析
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
三国时代魏末,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昭。在位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进而威逼魏帝曹髦让位于他。
实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朕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问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
从此,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口才举例:
例一:陈水扁一次、再一次表示民进党受够了国民党带来的“中华民国”称号,认为今后应该“改国号”、“制新宪”、“加入联合国”。
这些口号,不管说辞多堂皇,骨子里其实是一种“不正常选举”的策略。“台湾主权”、“国际地位”,是民进党煽动台湾民众情绪的重要工具。而国民党属于“统派”,这么一来,选票自然倒向民进党这边。这是民进党一贯的办法,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例二:小王:“这个张副经理,最近一个月总是拉帮结派,请客吃饭,正经的业务倒没看见做什么。”
小李:“嗨,你不知道吗,总经理最近身体越来越差,打算提前退休了。”
小王:“哦,这就‘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如果这样投机钻营的人当了总经理,公司会吃大亏啊。”
口才素质拓展:交谈中巧用俗语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形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讲演和谈话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里发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为他饯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时,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楞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张大千简单的祝酒词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能巧妙地引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谚语和俗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谚语经历了千百年的长期流传,千锤百炼,它凝聚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谚语还具有寓意深长、语言简练、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因此常为讲演和谈判者使用。
例如,你想说明一个道理,先引用一句“九牛扳不过一个‘理’”;你想谈谈人要有志气,先引用一句“胸无大志,枉活一世”;你想谈锻炼身体,先引用一句“若要健,天天练”等等。这些谚语鲜明生动,富于很强的表现力和戏剧化效果。
1988年5月,美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在欢迎仪式上,戈尔巴乔夫说:“总统先生,你很喜欢俄罗斯谚语,我想为你收集的谚语里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戈尔巴乔夫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行动了。
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里根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美国政府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两国领导人经过紧张磋商,在某些问题上缩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继续对话。戈尔巴乔夫担心美国言而无信,于是在讲话中用谚话提醒:“言不信,行不果。”里根也送给戈尔巴乔夫一句谚语:“三圣齐努力,森林就茂密。”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半截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说,像谜底。在交谈中,人们运用它作为修辞的手段,也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戏剧性效果。
例如,为了说明某个人工作开展慢,引用一句“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动’……”为了说明自己办不成这件事,引用一句“我是‘丫环带钥匙——当家不做主’呀!”等等,都很恰当和得体。
常言道:美味不可多用。作为语言中调味品的俗语也是如此,用得恰到好处,准确简练,一语千钧,增添力度;用得多了滥了,就会令人生厌,显得不严肃,流于肤浅和滑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