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
0.00     定价 ¥ 8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6088627
  • 作      者:
    赵伟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赵伟,男,1984年7月生,山东临清人。201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平日以谈文论艺为业,兴趣所在,发掘文学史料,触摸过往岁月。在《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抗战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是“民国文学史论”丛书第二辑其中一本。
  该著作以民国时期的杂志《文艺月刊》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文学创作与民国历史、社会思潮的关系,重在通过“文史互证”的方法,解读文学文本、辨析创作理念、还原时代风貌。
  本论著共分六编。论著紧密围绕《文艺月刊》深入探究文学与时代之互动,详细展示文艺界关于“九一八”’、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敌后游击战等抗战时期重要事件、现象的言说,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细读等方法,分析作品对历史细节的刻画,揭示战争对作家的影响,弘扬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以《文艺月刊》为线索,论著对西康、绥远的战时文艺亦进行了发掘、整理,从地方文化、国家认同等方面指陈作品特色,勾勒各族同胞支援抗战的生动图景。
  《文艺月刊》内容丰富、参与者众多是研究民国文学、历史不可多得之资料。论著在讨论、解读其作家、作品的过程中,证实了该刊之于历史还原的重要意义。同时,为避免立论偏差,论著亦注意结合同时期不同立场、派别的刊物如《七月》《文艺阵地》等,对同一话题进行考察、辨析。通过对大量作品之研讨,论著说明了战时文艺的多样性、复杂性,彰显了《文艺月刊》自身的价值,这对读者深入了解民国文学、历史不无裨益。
展开
精彩书摘
  《《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
  (一)“七七事变”前,关内外作家对东北的书写
  舒群《归来之前》与萧军《大连丸上》分别讲述一段逃亡经历,仓皇惊险,悲愤莫名。出走前夕,舒群已察觉周围空气紧张,“近几日来,朋友被捕的消息每天总有一两次。朋友常常预言着终有一天会临到我的头上。”外部环境凶险,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作家随时可能身陷囹圄。不出所料,厄运很快悄然逼近,舒群忽然收到预警,友人语焉不详欲言又止,心怀惴惴的“我”意识到大祸将至,一番犹豫后决定逃亡。全篇重心即在于描写“我”面对去留问题时,反复挣扎痛苦无奈的心理活动。“我”乃家中支柱,此一去,既不得承欢尽孝于高堂,弱妹幼弟亦失依凭,老父多病慈母忧深,家人何以为生?日后何时再见?故园至亲难以割舍,心中倩影怎忍轻离。曾救“我”于穷途的苓子姑娘有情有义,其兄才入狱,又助“我”逃亡,红颜憔悴心痛不已。前思后想,亲情、爱情实在可贵,但暴日逞凶难得苟全,哀戚亡国不如投奔自由。于是,“我”不及拜别家人便匆匆启程。元宵时节不得团圆,前路茫茫尽是未知,“在我的心上,早已失去了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只看见白色的雪花,在我眼前飞着,飞着。”舒群此文情感细腻文笔哀婉,离别之痛难以言表。危急时刻,作家纠结于家庭责任与未来出路,心中满是煎熬。然而魍魉世界难得完卵,含污忍垢还是追寻希望?“我”再三权衡几经挣扎。内心矛盾反映个体之苦,苍凉意绪揭示民族之困,孤身上路不免凄楚,但雪笼大地未尝不孕育新生,路已在脚下,义无反顾。舒群此去三个多月后,萧军偕萧红踏上流亡之路。有意思的是,舒群自哈尔滨经大连赴青岛,二萧行止与其类似,途中虽未经停大连,但所乘客轮恰名“大连丸”,而与《归来之前》同属回忆文字的《大连丸上》(署名田军),亦复原了虎口逃生的一段经历。萧军夫妇登船未稳即遭伪警盘查,“他们和狗用嗅觉一样,用手和眼,在开始去接触我们的行李和我的周身”,“我们这好像开始在什么魔鬼的嘴里赌运命”。魔鬼盘踞伪满,鹰犬肆无忌惮,生死成败在此一搏。伪警狡猾盘问步步紧逼,“我”虚虚实实机智应对。几经问讯难见破绽,伪警仍不甘心,此时“只要他把我带到‘水上警察署’,只要皮鞭子抽到我的身,只要那煤油或辣椒水一注入我的鼻孔……便什么都全完了!”对决魔鬼全凭运气,“我”置之死地反倒绝处逢生,敌人百般刁难终无实据,二萧险中求胜逃过一劫。同属铤而走险的一段往事,相比《归来之前》对内心细节的反复刻画及低沉的叙事基调,《大连丸上》以简洁之篇幅记录戏剧化的场景,文字爽脆感情外露。作品通过你来我往间不容发的对话营造紧张气氛描绘真实形象,敌伪狐疑阴险狡诈,“我”强作镇定表现平静,狭小的船舱中一时生死难测。命运赌局中萧军从容不迫,但内心已波涛汹涌“显得急躁”,面对敌人,作家强压怒火,只为尽快打破殖民枷锁返归祖国,夜的海面上,愤激的灵魂冲决黑幕。作品中,萧军对日伪的蔑视与憎恨时有流露,相同情境下,萧红柔弱安静忧心忡忡,冰与火的性格反差,使作家呈现不同写作风格,也成为日后影响二萧生活的一大因素。
  二萧脱难有惊无险,另一对作家夫妇却未如此幸运。《大连丸上》折射敌人侦监严密,东北境内,日伪对反抗者之镇压更加酷烈。萧军等启程不久,罗烽即遭逮捕下狱,直至1935年,罗烽获释与妻赴沪。信念坚定,罗烽终未屈服,伉俪情深,白朗患难与共,劫后余生,白朗作《狱外集》回顾二人在东北之斗争与劫难。“九一八”后,罗烽等在中共领导下创办《夜哨》坚持文艺抗敌,并协助杨靖宇工作①,白朗亦参与其中。罗、白紧张而兴奋地从事秘密救亡活动,共同的信念支撑二人追求光明,此时东北局势严峻,“可是,我们并不灰心,并不焦虑。我们相信:组织起来就是力量,如果我们坚决的奋斗到底,故乡终会失而复得”。“九一八”击碎了人们苟安的迷梦,“它把我从昏聩中拔救出来”,从此,“我”投身抗日热情高涨。反抗带来报复,日伪反扑罗烽下狱,为防敌人察觉,“我”强忍悲痛,以若无其事的行动掩饰瞬间坍塌的精神,《狱外集》即以大量篇幅记述了罗烽入狱后,“我”与敌伪的周旋及对爱人无尽的思念。东北女作家性情不一风格各异,《大连丸上》萧红吞声饮泣,《狱外集》中白朗直面日寇。强烈的情感驱使作家不顾一切营救丈夫,恐惧、退缩无济于事,隐忍、周旋或有一线生机。经友人劝慰,白朗全力奔走,果断销毁反日证据后,几次独自勇探监牢。跟随作家视角,敌人之威逼,黑狱之阴森,嫌犯之病、弱皆有所见,日寇股掌中的东北,人如草芥。
  ……
展开
目录
小引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以往研究成果 / 编 1930年代朝鲜问题在《文艺月刊》中的表现章 《文艺月刊》对朝鲜问题的选择 / 第二章 《文艺月刊》对朝鲜问题的表现 / 第二编 《文艺月刊》与“九一八”纪念章 1931年《文艺月刊》对“九一八事变”的默哀 / 第二章 1932年《文艺月刊》对国联外交的支持 / 第三章 东北抗日义勇军肖像 / 第四章 中国留日学生“九一八”后抗日活动写真 / 第五章 1935年回归低调的“九一八”纪念 / 第六章 “九一八事变”在诗坛的反响 / 第七章 “九一八”周年前夜的创伤记忆 / 第八章 东北抗日报告文学的发生发展 / 第九章 东北抗日联军与关东军之军歌比较 / 第三编 《文艺月刊》关于淞沪会战的表现章 淞沪会战之决战前夕 / 第二章 抗日硝烟里的中国空军 / 第三章 “空军文学”一瞥 / 第四章 淞沪会战之地面作战 / 第四编 《文艺月刊》对南京、徐州会战的反映章 《文艺月刊》对南京会战之表现 / 第二章 《文艺月刊》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表现 / 第三章 日本士兵对战争的体验与书写 / 第四章 抗战文学关于日本俘虏的言说 / 第五编 《文艺月刊》对游击战的反映章 游击战之民众基础 / 第二章 各战区之游击战 / 第三章 游击赞歌 / 第六编 绥远、西康等地的抗战文艺章 绥远的抗日斗争 / 第二章 从反英到抗日:抗战时期西康民族话语的表现 / 余论 记忆深处的中国文艺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