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编者按这篇简短的文章可能是《自然》有史以来发表的最著名的文章。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具有遗传特征的基因存在于生化多聚体DNA上。沃森和克里克利用X射线晶体学的测量结果和化学推理,提出了DNA的一种分子结构模型,即DNA分子是由两条聚合链缠绕而成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果之所以令人震惊,不只是因为双螺旋结构的优雅和美丽,而且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我们提出的这种特定配对原则立即揭示了遗传物质一种可能的复制机制。"——也就是说,DNA复制的一种方式。它标志着现代基因组学的开端。《利用X射线分析获得肌红蛋白分子的三维模型》编者按尽管早在20世纪初X射线衍射就已用于分析食盐等晶体物质的结构,但是对于生物体相关物质的性质并没有给出太多信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情况才在欧洲有所改善。这篇文章报道了肌红蛋白(即各种动物用以储存氧气的物质)分子的结构。本文的主要作者是约翰?肯德鲁和戴维?菲利普斯。他们能够成功得到第一个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结构,是借助了马克斯?佩鲁茨所开发的技术,即令汞等重原子附着于所研究的蛋白质分子上。肯德鲁和佩鲁茨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劳斯肉瘤病毒粒子中的RNA依赖性DNA聚合酶》编者按当霍华德?特明在1964年提出"DNA前病毒假说"时,该假说因为与经典理论冲突而遭到了人们的质疑。特明根据遗传学实验的结果和代谢抑制剂的作用效果提出,在受感染的细胞中病毒的RNA复制为DNA。随后在1970年,特明和水谷哲以及美国病毒学家戴维?巴尔的摩分别独立地研究并报道了一项发现,即有一种病毒酶能从RNA模板合成DNA,这种酶现在被称为逆转录酶。上述结果显然支持了DNA前病毒假说,这项成果使特明和巴尔的摩赢得了诺贝尔奖。正如所预测的那样,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基因转录、癌症和人类逆转录病毒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是阿司匹林样药物的一种作用机制》编者按阿司匹林是应用最广泛的合成药物之一。早在20世纪初,阿司匹林就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在那个时候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并不了解阿司匹林治疗疼痛、发烧和其他一些病症的机理。1971年,生理学家约翰?文提出了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样药物的一种作用机制,即认为这种药物的效用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实现的。前列腺素是活细胞产生的激素,过量时会引起炎症和疼痛。文因为这项工作在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在同一年被授予英国爵士头衔。《体外成熟后的人类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早期阶段》编者按罗伯特?爱德华兹的绝大部分职业生涯是在剑桥大学度过的。他的目标是为那些难以或不能在自身体内实现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女性患者找到通过体外受精产生人类胚胎的途径。目前,人工授精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类技术毫无例外地来源于爱德华兹和外科医生斯特普托的开创性研究。在本文中,爱德华兹和他的学生巴里?巴维斯特与斯特普托合作,第一次报道了可证明人类卵子能在体外受精的证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