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无论如何都要结婚,如果你娶到一个好妻子,你会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个糟糕的妻子,你会成为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这样幸运地成为西方伟大的哲学家。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盲的民族,也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民族,他们信仰着这样一句格言:“如女儿嫁学者,变卖全部家当也值得;如娶学者女儿为妻,付出所有财产在所不惜。”中国有句老话:“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一个好女人能幸福三代人,一个坏女人则能毁掉三代人。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但这个故事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原型故事不断被添枝加叶、偷梁换柱的过程。一开始是春秋时代的杞梁妻因为丈夫战死于一场统治者的侵略战争而哭泣,到西汉演绎为杞梁妻强烈地反对战争的悲哭以致悲痛欲绝、城墙为之崩塌;到了唐代又引入了爱情的因素,而杞梁妻哭倒的不再是城墙,而是著名的长城;明代时杞梁妻竟然变成了“孟姜女”,杞梁也变成了“万喜梁”(或范喜梁),同时又加了诸如招亲、伉俪情深、千里送衣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奇故事,至于原来历史上那个有礼有节的杞梁妻反而被遗忘了。据《左传》记载,杞梁作为齐国的将士,在齐国奇袭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后来,齐国和莒国订立盟约讲和,齐庄公带兵归国,齐国百姓于道路旁迎接。齐庄公在临淄城的郊外遇到了神情哀伤的杞梁妻,想到杞梁在战争中英勇的表现,齐庄公派人前去凭吊杞梁,慰问杞梁妻。杞梁妻并没有因为国君的身份而无视当时的礼法制度,根据当时的规定,古人吊唁死者,需要在死者的灵堂前进行,家属哭于堂前,吊唁者跪拜行礼,身份低贱或者有罪之人才要在郊外吊唁。为此,杞梁妻拒绝了齐庄公的“特殊礼遇”,并表示:如果夫君没有罪过,没有侮辱君命,就应该得到合礼的对待,像国君您这样随意的吊唁实在难以接受。对于杞梁妻的知礼,孟子高度评价:“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曾子也曾说过“杞梁之妻之知礼也”的话。面对有礼有节的杞梁妻,齐庄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来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妻的做法不仅维护了丈夫的尊严,避免了国君的错误,也反映出她的知书达理和不为权势折腰的巾帼气概。这与后世有些人的奴颜媚骨,面对权贵的毫无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汉刘向认为这个故事不过瘾,在《列女传》中提到,杞梁妻因为丈夫为国捐躯、无父无子、无所归依,于是在丈夫的尸体旁痛哭,结果路人为之悲戚,城墙为之崩塌。杞梁妻埋葬自己的丈夫后,为保贞节,投水自尽。这种烈女的形象在汉代以后非常有“市场”,所以刘向才有了这种附会。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8年,还是这位被杞梁妻含蓄批评的齐庄公因私通大臣崔杼的妻子棠姜被崔杼所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崔杼弑其君”。面对此情此景,晏婴勇敢地立于崔氏之门外,有人问:“你打算为国君殉难吗?”晏婴说:“国君难道是我自己一个人的国君吗?”对方又问:“你打算逃跑吗?”晏婴说:“这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跑?如果君主为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应该一同去死;如果君主为社稷而逃亡,那么做臣子的就应该一同去逃亡;如果君主为了一己私利而死,不是他身边的近臣为什么要一同赴死呢?”晏婴进入崔杼家,为齐庄公尽哀而去。对于晏子的聪明智慧,我们都不陌生,“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二桃杀三士”,“踊贵屦贱”,等等,《晏子春秋》就是一部智慧之书。
如此智慧的人,自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边应该有一批智慧之士。《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做齐相时,有一次外出,车夫的妻子从自家门缝观察自己的丈夫。当这位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因身为国相的车夫,因驾着高头大马而面露洋洋得意之状时,心中非常沮丧和气愤。当这个车夫回到家中,等待他的不是往日里嘘寒问暖而是坚决要离他而去的妻子。他非常诧异,忙问何故。这位智慧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居相国高位,名声显扬诸侯。今天我观察他外出的样子依然志念深沉,时时谦虚谨慎,好似不如他人。而你却空有八尺的身高,做晏子的仆卿也就罢了,但你目空一切,骄傲自得,所以我要离开你。”
晏婴的车夫听了妻子的教诲,深刻反省,明白自己确实做得欠妥,于是改变了自己以前的做法,踏实做事,本分做人。晏婴觉得这个人前后差距很大,就问他因何改变。车夫毫不避讳地将事情的本末告诉了晏婴。智慧的晏婴欣赏车夫妻子的远见,也赞许车夫勇于认错、敢于改错的品行,于是提拔这个车夫做了齐国朝廷的大夫。老话常说:“家有贤妻,胜过良田万顷。”“家有贤妻,助夫一半。”“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此言不虚啊!有人说,世界上最厉害的风是“枕边风”,如果真是这样,有一位贤妻在身边不断地吹着贤德的风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东汉时宋弘面对光武帝将公主下嫁于他的诱惑,曾直言:“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之所以被歌颂,因为这种品德太高尚了,常人真的很难企及。妻子的智慧和贤德谁人识得,谁人幸福!
展开